——訪全國人大代表,合肥市委副書記、市長羅云峰
3月9日,全國人大代表,合肥市委副書記、市長羅云峰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三公里’就業圈專門面向藍領提供就業崗位,通過智能化技術實現就業供需精準匹配,解決了困難群眾在家門口就業的熱切期盼。”
搭平臺,實現家門口就業
羅云峰說,近年來,合肥市堅持把就業作為最大的民生,深入推進就業優先戰略,聚焦群眾就業方面的急難愁盼問題,積極探索互聯網+就業新模式,傾力打造“三公里”就業圈服務平臺,開發社區周邊崗位,精準對接社區居民就業需求,探索出了一條新時代多渠道靈活就業的新路徑。
為了打造“三公里”就業圈,合肥市以政府治理的最小單元“社區”為就業工作開展的基點,運用“互聯網+社區就業”新模式,打造“三公里”就業圈服務平臺。線下,街道社區工作人員深入小區,做好居民就業需求登記工作;市場機構掃街拜訪,挖掘社區周邊企業招聘崗位。線上,通過將居民和職位按行政位置數據化,實現居民就業和崗位的屬地化管理,利用智能算法、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將居民就業需求精準匹配給周邊用人企業,從而實現精準就業推薦。
經過3年建設,合肥“三公里”就業圈已覆蓋全市522個城市社區,覆蓋率達100%,累計訪問次數超5565萬,居民就業登記數64萬,招聘崗位數超55萬個,幫助4.4萬居民實現就業。
建體系,兜牢就業保障底線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羅云峰說。
社區中很多就業困難人員,有的年齡偏大,獲取就業信息能力欠缺;有的知識結構單一,技能有待提升。種種問題讓他們的就業變得艱難,一份穩定的工作和收入對他們來說如同雪中送炭。幫一把、扶上路,切實做好困難群體就業幫扶,是當前就業工作的關鍵點。
合肥針對社區就業幫扶過程中存在的缺乏就業崗位、缺少幫扶工具等問題,基于“三公里”就業圈,創新打造支付寶就業幫扶小程序,將社區周邊崗位與重點幫扶人群進行有效對接,利用數據化、智能化、移動化等手段,拓寬了社區幫扶渠道,豐富了社區幫扶手段,實現了社區工作人員的主動式幫扶、走動式幫扶,既提升了社區就業幫扶效率,也為基層工作人員減負。
截至目前,在合肥“三公里”就業圈登記的幫扶人員總數10714人,幫扶記錄總數20364條,在線推薦崗位28460個。在覆蓋區域,“三公里”就業圈已成為服務重點就業人群的貼身窗口、社區工作人員實施幫扶的有效渠道。
賦新能,助力重點企業招工
春節假期剛上班,合肥市人社部門依托“三公里”就業圈平臺,組織開展“比亞迪(合肥)專場直播云招聘”線上直播帶崗活動。
直播過程中,比亞迪招聘負責人與主持人互動交流,為求職者逐一講解比亞迪熱招崗位,介紹員工福利待遇、工作場景、住宿環境等信息,吸引了眾多求職者在直播間積極提問、投遞簡歷。整場活動持續一個半小時,直播間訪問次數達7.2萬人次,共收取簡歷3130份。就業春風行動取得“開門紅”。
合肥市還積極應對互聯網傳播中出現的新形態、新變化,持續創新,充分賦能,不斷提升就業服務水平。在“三公里”就業圈建立企業共享用工專區,將缺工企業與勞動力閑置企業需求進行對接,降低企業成本;開發企業與求職者在線簽署電子合同功能,電子合同采用區塊鏈技術,防篡改可追溯,切實有效地保障了勞動者權益。
此外,針對退役軍人、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等重點就業群體以及重點用工企業招聘需求,開展多種類型的直播招聘專場,實現“云端”送服務、送崗位,大大提升了企業和求職者的對接效率。
羅云峰表示,未來,合肥市將繼續圍繞豐富“三公里”就業圈功能體系做文章,把“三公里”就業圈向基層延伸,落實市委、市政府“兩強一增”工作部署要求,建立農民工轉移就業數據庫,精準掌握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狀況;探索開展外賣騎手、滴滴司機等平臺經濟用工監測分析,為促進多渠道靈活就業提供決策依據。
同時,合肥市還將在繼續圍繞提升居民滿意度下功夫,以居民滿意為根本目標,堅持問題導向,不斷優化服務質量,針對不同群體開展特色服務,千方百計提升服務體驗,讓平臺使用更加便捷、精準、高效。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