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第十二屆、第十三屆之后,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任再次當選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在京出席全國兩會期間,張天任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數字化升級轉型、區域經濟、生態保護、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等議題,一直是他關注的重點內容。今年,對農村生態保護,他尤其關注,并將積極建言。
踐行綠色使命 人大代表張天任,不僅是企業家,也是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新川村黨委書記。在任23年,他一直致力于探索“村企共建”等方式反哺農村,賦能鄉村振興。創業37年,從引領鉛蓄電池產業綠色變革,到扎實推進新型高能電池戰略布局;從踐行全國人大代表綠色使命,到呼吁構建全球能源命運共同體……
秉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將“雙碳”責任融入企業發展的方方面面,釋放綠色經濟巨大能量。在他的領導下,2022年,天能股份以4681件數量位居“科創板上市企業專利申請排行榜”第3位,節能環保行業第1位。截至目前,天能已經擁有各類專利4200余件,累計獲得10項中國專利獎。
科技創新和綠色環保作為立業之本與發展之道。科技創新是天能發展戰略的首位,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綠色發展的硬核動力。
近年來,天能堅持“實業+科技+資本”三輪驅動發展,在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的同時,深化產學研用一體化合作,推動實現核心技術從全球跟跑到全面領跑的轉變。
天能正積極探索創新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模式,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和綠色智造升級,目前已在行業內率先開展綠色生態設計,把綠色發展理念應用到產品設計、制造、包裝、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全過程中,打造綠色智造車間、綠色智造工廠、綠色智造園區、綠色智造供應鏈。以源頭預防實現廢物減量化,以過程監管實現廢物資源化,以末端治理實現廢物排放最小化,將“三廢”消滅在工藝流程之中。
堅持創新驅動 談及高質量發展經驗,張天任介紹說,天能堅持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數字化賦能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鏈和價值鏈,成功打造綠色智能制造產業鏈,不斷精益流程管理,推進兩化融合,打造了業內領先的綠色智造產業鏈和循環經濟生態圈。
去年,天能在吳山基地的智能工廠正式投運。通過構建“產業大腦+未來工廠”產業生態模式,實現了整個蓄電池生產全流程的智能化、自動化管控,生產效率提升35%以上,大幅降低單位能耗和成本。
此外,天能的閉環式循環經濟圈已經具備年處理100萬噸廢舊鉛蓄電池的能力,每年可減少鉛礦開采2000多萬噸,再生60萬噸貴重金屬新材料,節約標煤超過12萬噸,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多贏。
目前,天能的數字化項目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未來會全面縱深推進集團數智化戰略,全面賦能主業,不斷迭代升級,推出更多的2.0版,打造產業新的增長點。
把握“雙碳”機遇 針對下一步發展規劃,張天任介紹說,2023年,天能集團將精準把握國家“雙碳”機遇和經濟運行整體向好趨勢,深入貫徹“九個堅持”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突出產業升級主線,全面推動新一輪變革,在發展的關鍵點上著力攻堅突圍,牢牢保持穩健增長態勢,加快構筑新發展格局,為現代化新天能奠定堅實基礎。
在問及新能源系統解決方案如何進行產業布局時,他介紹,一是夯實產業基礎,包括儲能電池、燃料電池、鈉離子電池,以及電池回收和綜合利用等業務的發展,提高產能;二是大力推行數字經濟,建設更多的未來工廠、燈塔工廠、產業大腦,通過數字化賦能產業發展;三是縱深推進國際化建設,在東南亞建設海外智造中心,滿足國際市場的需求。
“對于在全球能源體系重構過程中推動構建全球能源命運共同體,讓人類社會共享能源合作成果,一直是我們最真誠的愿望和最執著的追求。”張天任表示,全球能源轉型背景下,構建全球能源命運共同體,助力中國能源低碳、多元發展,關乎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人民美好生活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