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增強發展內生動力。作為長三角區域新的增長極,安徽省合肥市以科教為基礎,創新添動能,形成了“芯屏汽合”為代表的產業集群,展現出蓬勃的競爭力。合肥發展的內生動力是什么?3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長羅云峰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道出了合肥產業發展的“內生密碼”。
“作為‘永不竣工’的工程,營商環境優無止境。”羅云峰介紹,2023年,合肥出臺優化營商環境5.0版行動方案,扎實推進營商環境改革創新示范區建設,全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截至目前,合肥已連續兩年進入“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全國十強城市,并首次進入營商環境最佳口碑前十。
做減法:數字賦能,極簡審批提升服務效率
羅云峰介紹,合肥通過強化數字賦能,精準“做減法”,以更高效的服務增強市場主體的獲得感。
數字賦能帶來的效率提升,從一串數字的變化中可以看到——年度納稅次數壓減至2次,為全國最簡;環評與排污許可“兩證合一”后審批周期由60天壓縮到5天;簡易低風險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限壓縮到16天;企業上市一份“信用報告”代替多張“合規證明”后業務時限由30天縮短到3天……
審批雖極簡,服務卻更優。合肥在全國首創“設計咨詢專窗”“項目經理責任制”,實現水氣接入工程一鍵無感接通。同時,還設立了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一網通辦窗口,實現企業設立、變更、注銷等業務上海、合肥兩地跨區域辦理。
在工業領域,合肥深入推進智能制造賦能新型工業化,新增容知日新、陽光電源等6家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規上工業企業“智改數轉”全覆蓋。據統計,合肥已建成全球“燈塔工廠”5家、總數位居全國第2,入選國家首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推進產業數字化”工作獲國務院督查激勵。
做加法:創新賦能,聚焦企業關注“關鍵小事”
“合肥在精準‘做減法’的同時,還聚焦解決企業關注的‘關鍵小事’,全力‘做好加法’,為企業提供更廣范圍、更深層次的金融、人才、科創等服務。”羅云峰表示。
2023年以來,合肥深化國有資本“以投帶引”產投模式,打造總規模超4000億元的“基金叢林”,其中,天使、種子基金風險容忍度分別達40%、50%,為全國最高水平。此外,還創新“政信貸”金融產品,2023年支持企業融資2.1萬筆,總授信金額近620億元,“政信貸”成本降至市場利率的一半。
這種“舍得”精神還體現在優化人才服務上。記者了解到,合肥特別設立了25億元的人才發展資金池,2023年新增就業參保大學生達35萬人。全面推廣合肥“人才碼”,實現落戶、住房、交通出行等45項優享待遇“一碼通行”。”
“做好加法”還體現在科創環境的優化和物流效率的提升上。
在科創環境方面,實質運行全國首個國際先進技術應用推進中心,貫通央地科創產業資源,推動先進創新成果直接應用轉化。
高標準建設鏈接全球創新資源的“科大硅谷”,招募國內外36個一流科創服務團隊、鏈條式共建創新單元,布局9家海內外創新中心,服務對接1.1萬名高端人才。
如何提升物流效率也至關重要。為此,合肥成立市屬物流集團,構建“水陸空”立體開放大通道,高鐵運營里程長三角第一,合肥到長三角主要城市鐵路2小時快速通達,合肥陸港成為長三角首個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合肥中歐班列覆蓋亞歐18個國家、開行量年均增長56%。
做乘法:法治+政策,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如何讓企業安心謀發展?“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羅云峰介紹,今年1月1日施行的《合肥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對全市優化營商環境改革作出全面規范,以高質量立法為營商環境保駕護航。
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合肥堅持行政、司法、社會協同發力,推動市中院知識產權法庭實行“三合一”審判,探索“行政調解+司法確認”等糾紛多元化解模式,獲批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區和知識產權強市“雙示范”。
同時,通過創新執法信息公開方式,合肥在全國率先全文公開行政處罰決定書,公示執法信息,全國首創的行政處罰案件群眾公議制度實現全面覆蓋、滿意率達100%。
既堅持法治,又不斷推出惠企政策,雙輪驅動下,合肥營商環境“蒸蒸日上”。
一方面,分產業面對面調研、與地標企業“一對一”會商,出臺新能源汽車產業、先進光伏產業、智能家電產業等專項政策,破解企業普遍面臨的政策性、制度性問題;另一方面,設立專門處室,幫助企業了解政策、兌現政策,及時回應企業各種需求。
據統計,合肥市本級2023年為企業減稅降費260億元、兌現政策資金超90億元。
“合肥創新稟賦優異、產業集群匯聚、營商環境優越,是企業發展的沃土、投資興業的寶地。今后,我們將對標國際一流水平,打造營商環境升級版,以更優營商環境賦能更多企業成長、保障更高質量發展。”羅云峰表示。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