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
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是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通過創新資源與產業資源的有效銜接和優化組合,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從而擺脫投入驅動的傳統擴張模式。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隨著大國戰略競爭日益聚焦科技與產業領域,我國面臨著以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創新的新挑戰。
一是參與科技競爭的主體日益泛化。少數國家利用“實體清單”“科技聯盟”“小院高墻”等方式,對別國企業、機構甚至個人進行制裁,在市場準入、投資篩選、學術交流、聯合科研等方面設置障礙,以鞏固自身在高科技領域的壟斷地位。這導致科技競爭主體范圍不斷擴大和泛化。
二是企業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主體地位日益凸顯。受世界政治經濟環境劇烈變化、科技革命蓬勃興起等因素影響,后發國家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中面臨的市場競爭結構、產品技術路線、用戶習慣,與先發國家存在顯著不同,面對更多來自市場化的挑戰。這些挑戰僅憑政府利用行政手段無法解決。如何推動企業作為科技創新主體,更好發揮聯結科技與產業能力,將科技力量轉化為產業競爭優勢,成為世界各國尤其是后發國家提升新興產業競爭力、培育科技競爭優勢的關鍵問題。
三是高投入低產出風險常常制約科技創新發展。企業出于利潤最大化考慮,往往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投資意愿不強。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科技創新活動的持續推進。例如,高端數控機床需要使用昂貴材料進行切割實驗積累數據,集成電路裝備利用生產線測試會導致良品率下降、產業化成本提高。企業作為用戶,更傾向于使用成熟產品而非自主創新設備。而僅靠市場機制較難解決這一問題。
央企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帶動產業創新、形成新質生產力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從使命任務看,央企是國民經濟的“頂梁柱”“壓艙石”,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國家隊”,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排頭兵”。央企能夠在投資規模大、技術難度高、投資回報率不明確且事關國家安全的核心技術攻關上,持續投入資源,切實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從創新鏈條看,央企具備聯結科技與產業的能力,能夠通過提供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和應用場景,充分調動產業鏈上下游各類所有制企業、科研機構等多種力量,推動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
隨著戰略性新興產業煥新行動和未來產業啟航行動加速落地,央企要充分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用,在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創新、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進程中持續發力。
一是以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做好科技創新的“命題者”。一方面,央企大多處于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具有豐富的產業應用場景。可以通過場景牽引推動全產業鏈合作攻關,促使相關領域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另一方面,要從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需求中凝練重大科學問題,通過規劃科技發展路徑、制定研發任務等多種方式積極引導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生態成熟壯大。
二是增強科技創新源頭供給能力,做好科技創新的“解答者”。一方面,以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為抓手,在關鍵核心技術上持續提升自主研發投入規模,加大對基礎研究、前沿技術與原創性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提高協同創新能力,成為科技創新的組織者。積極組織行業內科技領軍企業集體繪制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圖譜、供應鏈圖譜,摸清產業基本情況,確定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優先級。圍繞高風險和高投入的產業共性技術領域,牽頭建設共性技術平臺,以“揭榜掛帥”、創新聯合體等方式高效整合利用各類創新資源,推動產業共性技術研發與擴散應用。
三是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做好科技創新的“實踐者”。一方面,健全企業科技成果轉化評價體系,將科技成果轉化績效考核納入企業創新能力評價。積極搭建產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發揮信息對接、技術孵化、資金支持、資源共享等功能,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央企大規模應用優勢,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煥新行動和未來產業啟航行動為契機,組織實施產業鏈重大投資項目,創造可置信的規模市場機會和瞄準國際技術前沿的創新需求,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明確的市場預期,激發各創新主體和市場主體積極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提升科技成果產業化效率,構建科技成果轉化的良性生態。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