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持續性心律失常,也是腦卒中、心力衰竭等心腦血管疾病的高危風險因素。據中國房顫中心聯盟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我國房顫患者高達2000萬,由此而造成的健康損失不可估量。
長期以來,醫學界進行了大量科學研究,希望能夠找到一種藥物或手術方式有效治療房顫。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心臟射頻消融術作為房顫的一線治療手段具有一定作用,不過在術后需要使用藥物以降低術后房顫復發的問題。

近日,國際心血管病領域的權威期刊《歐洲心臟雜志》刊登了一項由中國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黃鶴教授團隊公布的研究成果,引發了國內外醫學界的廣泛關注。
這項題為《持續性房顫導管消融后參松養心膠囊預防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SS-AFRF試驗》的研究,揭示了參松養心膠囊在降低持續性房顫患者射頻消融術后復發風險方面的顯著效果,證實該藥物能有效減少射頻消融術后一年內房顫復發風險40%,為房顫治療提供了新的方向。研究同時表明,參松養心膠囊不僅有效降低了術后房顫的復發率,還能夠顯著改善了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研究數據顯示,該藥物在術后3個月及6個月內顯著降低了房顫負荷,即減少了房顫的持續時間和發生頻次,同時延緩了首次房撲/房顫的發生時間。這一系列積極變化,均是在確保藥物安全性的前提下實現的,為臨床應用提供了堅實的依據。
黃鶴教授對該研究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其提供了一種創新、有效、安全且可長期使用的治療持續性房顫的優化方案。
基于中醫絡病理論研發的參松養心膠囊自2003年獲批上市以來,已展現出其在治療心律失常方面的獨特優勢,其整合調節的作用機制,包括改善微循環、傳導功能、自主神經功能等,為臨床提供了多途徑、多靶點的治療選擇。在臨床試驗中的表現也極為出色,其治療陣發性房顫的療效與西藥普羅帕酮相當,但在改善癥狀方面更勝一籌,且安全性良好。
作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脈絡學說營衛理論指導系統干預心血管事件鏈研究”的子課題,國際權威期刊對黃鶴教授主導的此項研究進行了公開發表,無疑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國在心血管疾病領域的高水平科研能力和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強大實力,這一成果的取得,不僅是中醫藥現代化發展的又一里程碑,也是我國心血管疾病研究領域的一次重要突破。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