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構建新發展格局
我們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提高供給體系質量、暢通經濟循環上下更大功夫,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在積極擴大內需的同時努力穩定外需,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
我們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和安全水平,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沒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十分突出。我們等不得也急不得,必須腳踏實地,行穩致遠。
那么,怎樣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我們主要從五個方面來推進:一是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二是堅持以實體經濟為重心,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三是立足我國國情,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四是堅持全球視野,推進區域協調發展;五是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增強內外雙循環聯動效應。
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我們要把增強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著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深入實施質量強國建設和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壯大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大做強做優數字經濟,深入推進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和數字產業創新發展。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夯實糧食穩產增產基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不斷健全和發展石油、天然氣、煤炭、電力等能源新型的產供儲銷體系,保障能源和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制造業是工業的軀干、經濟的基礎、民生的保障,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是我國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一環。
三、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我們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強化科技創新制度保障,優化企業創新生態和激勵引導機制,適度超前布局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建設高水平創新平臺,打造區域創新高地。持續優化勞動、資本、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配置,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形成優質高效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多層次的創新體系,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四、著力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
我們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進一步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加大力度支持特殊類型地區發展,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一是促進三產融合,使“第六產業”成為新的增長點。所謂第六產業,就是按“1+2+3”的思路,以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來賦能第一產業,形成從“田園”到“餐桌”的高水平產業鏈供應鏈。二是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通過盤活農村“三塊地”,實現土地資源依法有序流轉,為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創造條件,農民和農村因“三塊地”帶來的財產性收入會逐步增加,城鄉差距也會因此得到較大改善。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點在于激活城市群、都市圈得以發展的動力源。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近2萬億美元的貨物完全有可能由陸路運輸來實現。從這個角度看,未來基于上述運輸和貿易新版圖,中西部地區的高質量發展就有了新的動力源,中西部的中小城市與大城市協調發展的新格局也就自然形成了。中國的城市群都市圈將呈現由海港城市和陸港城市共同驅動形成的新格局。
五、著力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我們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營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環境,提高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讓國企敢干、民企敢闖、外企敢投。深化“放管服”改革,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加快構建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推進能源、鐵路、電信、公用事業等行業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為資本設置“紅綠燈”,依法加強對資本的有效監管,依法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
六、著力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我們要持續深化商品、服務、資金、人才等要素流動型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推動貨物貿易優化升級,創新服務貿易發展機制,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加快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支持跨境電商、海外倉等發展,加大吸引外資力度,推動重大外資項目落地,持續完善外資安全審查機制,深化雙邊、多邊、區域合作,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構建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黨的二十大強調,“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
七、著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我們要處理好發展與減碳關系,統籌有序推進碳達峰工作,落實好碳中和行動方案,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大力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快規劃建設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調整優化,實施全面節約戰略,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快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
八、著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我們要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促進機會公平。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和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體系,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健全公共衛生體系。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我們堅信,在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按照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安排,以高質量發展為統領,做好創新驅動、共同富裕、市場經濟和綠色低碳、區域協調、對外開放等方面工作,深入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必將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圓滿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
(根據青海民族大學青海高質量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陳昭彥《以高質量發展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支撐體系和實踐路徑》摘編整理)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