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邁“智”逐“新”:重慶打造人工智能產業新高地》的報道。
9月5日至8日,一場共享數智中國建設新機遇的全球盛會——2025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將在重慶舉行。通過智博會這個窗口,可清晰了解包括重慶在內的中國各地智能產業的創新成果。
“點亮未來的光,智慧就在身旁。數字城市的脈搏,和時代同頻交響……”正如智博會由AI創作的主題曲所唱,作為國家重要現代制造業基地,近年來重慶以“AI+”應用為突破口,乘“智”而上,向“新”而行,加速推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正全力打造具有區域引領力、國際競爭力的人工智能產業新高地。
全產業鏈生態逐步完善
人工智能浪潮奔涌,不僅托舉新興產業加快成勢,也強力驅動傳統產業煥新提質。
中冶賽迪信息緊盯鋼鐵行業轉型升級賽道,企業自主研發的AI平臺,結合智能相機與深度學習算法,可實現原料篩分、火焰識別、壓軋控制等多種功能,覆蓋鋼鐵冶金生產全流程的100余個應用場景。
中冶賽迪信息機器視覺產品部部長龐殊楊說:“傳統的方法是工人戴著護目鏡,直視1500℃、1600℃的火焰,現在我們用機器視覺的攝像頭替代人眼,用AI算法替代人腦,可以做到準確率99%以上。”
隨著“制造基因”與“智能基因”深度融合,重慶正以人工智能技術為紐帶,串聯起全產業鏈發展的新圖景。
在重慶涪陵區,當地依托武陵山險峻地貌,打造“懸崖+AI”反差場景,以環形玻璃幕墻與AI機器人形成視覺沖擊,重構景區消費體驗空間,將傳統觀光升級為“云端品咖”“科技六小龍打卡”等模式,構建自然與科技融合的極致新場景。
重慶市經濟信息委介紹,近年來,重慶先后創建視聽交互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等國家級平臺10個,建設重慶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等大型數據中心16個,人工智能基礎底座不斷夯實。與此同時,核心產業集群加速壯大,跨維智能、芯鴻智算等一批算力芯片和服務器企業先后落地,累計培育未來工廠10家,打造“AI+制造”典型場景22個。
政策賦能構建創新高地
人工智能產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創新生態的持續優化和政策體系的全面賦能。
重慶先后出臺《重慶市“人工智能+”應用行動計劃(2024—2027年)》《重慶市支持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從技術創新、場景建設、人才引進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
重慶市經濟信息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重慶將數智科技納入全市“416”科技創新布局,組織實施人工智能、高端器件與芯片、核心軟件等重大科技專項,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與此同時,重慶積極打造人工智能創新平臺體系,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嘉陵江實驗室聚焦人工智能前沿技術研究,中國科學院重慶研究院開展智能感知技術創新,一批高水平研發機構為產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動能。
南岸區的重慶迪馬工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工作人員在調試消防機器人產品。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全超攝
重慶市經濟信息委主任王志杰表示,如今的重慶,已形成涵蓋AI研發、算法設計、硬件制造、系統集成、應用服務的全產業鏈生態。
王志杰介紹,本次博覽會智能機器人板塊,參展企業30余家,展覽面積約1.2萬平方米,突出“智慧新應用”,重點展示智能機器人在實際生產生活場景中的創新應用,充分展示智能機器人從研發到應用的完整產業鏈,讓觀眾直觀了解機器人技術如何改變生活,近距離感受科技魅力。
隨著政策環境持續優化、創新資源加速集聚、應用場景不斷拓展,重慶人工智能產業正迎來快速發展期。
作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重慶正系統謀劃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大力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形成涵蓋“基礎硬件—核心技術—行業應用”的人工智能特色產業集群,全市人工智能核心及關聯產業規模超2000億元。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