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隨著G8001次列車從沈陽北站駛出,沈白高鐵正式通車。時速350公里的高鐵動車組穿越遼東,跨越松花江平原,中國“八縱八橫”高鐵網建設迎來了又一重要組成部分。
擁有百年鐵路歷史的東北大地上,濃縮了中國工業文明。20世紀初,“丁”字形的中東鐵路延伸至長白山腳下,撫順的煤炭、鞍山的鋼鐵通過蒸汽機車從這里運出,隨著資源枯竭,東北鐵路的發展逐漸停滯,直到2012年,這片土地上奔行的還是普速列車,而同一時期的京滬高鐵已實現“千里京滬一日還”。
沈白高鐵的開通,打破了這種局限,設計時速350公里,攻克了-40℃低溫下的軌道平順難題,創造我國高寒高鐵建設新標桿。自此,沈陽道長白山從4小時壓縮至2小時以內分,撫順實現3小時進京,讓東北老工業基地重新接入發展的“快車道”。
2016年《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出臺時,東北高鐵里程僅占全國7%,東北振興亟待一條高速鐵路的助力。在東北,高鐵不僅是代表交通,更是“振興線”。哈大高鐵日均發送旅客12萬人次,帶動沿線城市GDP增長,長琿高鐵讓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旅游收入一路長虹。沈白高鐵的建成,將東北東部的“邊緣地帶”轉化為“開放前沿”,鏈接連接京津冀,融入渤海灣。2023年,隨著最后一個不通高鐵的地級市新疆和田接入路網,中國高鐵實現了對50萬人口以上城市的97%覆蓋。隨著“八縱八橫”主通道逐漸閉合,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三大城市群與中西部的連接更加緊密,沈白高鐵將長白山的冰雪資源、高句麗的歷史遺產串聯成線,推動東北從“工業糧倉”向“文旅冰極”轉型。
當然,中國的建設始終是“速度”與“溫度”并存,在“八縱八橫”持續建設中,81對公益性慢火車始終穿行在偏遠山區,沈白高鐵開通后,鐵路部門保留了撫順至沈陽的綠皮車,方便沿線村民運輸山貨。中國鐵路用十年時間織就了一張跨越山海的“發展網”。這張網里,有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轉型密碼,有中西部鄉村振興的希望,更有全體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八縱八橫”的經緯之間,中國正以交通強國的姿態,書寫著屬于這個時代的振興史詩。(劉釗)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