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至7月,廣州全市新登記市場主體54.84萬戶,同比增長57.30%。這一數據折射了廣州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不懈努力,也體現了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步伐。放眼全國,各地持續推進營商環境優化,支持市場主體創新發展,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北京市發布全面優化營商環境工作要點,將“北京服務”打造成新時代北京城市形象“金名片”;上海發布60件“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的典型案例,“干貨多,很實用”,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廣州發布的100項年度改革任務,打造產業、企業、企業家、科學家的友好型營商環境;杭州市發布加力推動跨境電商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打造全球一流跨境電商示范中心;重慶市發布200條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任務,推動措施系統集成、迭代更新。
各地持續推進營商環境優化,培育與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在市場化改革持續深化中,市場主體規范有序自由流動關鍵在于打通市場各要素流動壁壘,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為此,要在以下方面著力:
制度護航,給市場主體吃下定心丸。統一制度規則促進要素和資源暢通流動和高效配置,是培育發展市場主體的重要基石。在中央層面,國家出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圍繞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嚴格落實“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落實和完善“管辦分離”制度,為資本設置“紅綠燈”等制度,加快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上海、廣東、浙江等地也積極回應與探索,積累了不少有益經驗。上海出臺了《上海市聚焦提升企業感受?持續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行動方案》,聚焦提升企業感受,推進“上海企業登記在線”數智化升級,推進“15分鐘就業服務圈”建設,促進“一站式”知識產權集成服務平臺優化升級,幫助企業降本增效,持續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廣東出臺的《廣東省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若干措施》,圍繞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編制產業鏈招商圖譜,對5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建立首談首報機制,建立“管招商、管項目、管企業、管服務”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突出培育發展前沿產業、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建強產業基金體系等一攬子增量政策。浙江出臺發布《關于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通知》,圍繞全面提升監管效能,深化“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堅決破除地方保護、市場分割,激發民營經濟活力。這些政策惠及面廣泛,為企業經營活動提供制度保障,激活市場主體活力。
服務升級,當好市場主體導航儀。政府管理服務升級,是助力壯大市場主體的關鍵著力點。上海圍繞按需定制,從“企業跑腿”到“數據跑路”,優化營商環境;廣東從嚴管到善治,創新“AI導辦”“AI審批”智慧登記新模式,完善產營商環境;杭州從“管理者”蛻變為“服務者”,從“最多跑一次”到“無事不擾,有呼必應”,優化營商環境。公平競爭的法治化營商環境,是激發市場主體內生動力的重要保障。營商環境法治化,有助于依法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產權和合法權益,規范“權利”與“權力”的邊界,增強市場主體的信心。當前,我國營商環境法律法規體系,繼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南自由貿易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等出臺,起到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作用,為新時代市場主體壯大提供堅實法治保障。
主動紓困,解決好市場主體的急難愁盼。針對民營企業在市場運行中“準入難”“融資難”“回款難”“中標難”“維權難”等問題,《民營經濟促進法》提出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為企業適應市場競爭、轉型升級和智能化發展都有積極促進作用。市場監管總局推行構建“預防為主、輕微免罰、重違嚴懲、過罰相當、事后回訪”的服務型執法模式。截至2024年底,各省(區、市)市場監管部門相繼出臺首違不罰、輕微免罰、減輕處罰的項目清單累計達到3952項。流通領域食品類投訴舉報量同比減少。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首次適用民營經濟促進法,在一起行政案件中依法平等保護民營企業和企業家合法權益典型案例,判決政府部門向企業支付800余萬元補償,依法平等保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進一步構建親清政商關系,有效防范“新官不理舊賬”的發生,讓企業無需擔心“怕得罪政府”而選擇“有苦不言”“忍氣吞聲”。此外,在司法實踐中,法院優化司法流程,提高案件審理效率。這些法律實踐彰顯法治為民營企業加大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力度提供有力條件。全方位全過程的市場法治化監管,保護市場公平競爭和市場主體活力,為提升營商環境筑牢法治根基。
在營商環境的優化過程中,還要提升外資服務水平,完善服務平臺。今年,世界銀行發布的中國企業調查數據顯示,上海在涉及營商環境的59項測評點中有22項達到全球標準。國家加快推進“一帶一路”合規監管協作機制,海南自貿港將“零關稅”商品覆蓋稅目比例提升至74%,深圳支持中國(深圳)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注冊企業免費使用“深企e貿”線上AI拓客基礎服務功能,多措并舉打好穩外資“組合拳”,折射出我國對營商環境國際化的不懈探索。接下來,要繼續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推動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有機結合;繼續建構親清政商關系;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全球優質資源共創共享,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