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在吸納就業、創造稅收、促進創新、深化改革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而債券市場作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憑借其利息抵稅、高流動性、期限較長等優勢,已成為民營企業直接融資的重要場所。不久前發布的《關于強化金融支持舉措 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聚焦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明確提出優化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渠道,特別是“探索發展高收益債券市場”,此舉有望推動金融機構加大對民企債券的配置,為民企提供更多融資機會和支持。
民營企業通常具有規模小、輕資產運行、盈利波動大、易受外部環境影響的特點,其融資需求往往更加“急、頻、高”。近年來,民營企業債券融資規模總體呈現下降趨勢,由2017年的8416.54億元降至2022年的6299.67億元;民企發債占比由2017年的15.59%降至2022年的5.28%,處于歷史較低水平。究其原因,一是民企債券市場投資結構單一,風險偏好趨同,形成“羊群效應”;二是我國高收益債券市場規模有限,多為私募發行,交易活躍度低,波動性較大;三是民企盈利能力下降、杠桿率攀升。這幾個因素的存在,均加劇了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影響了民企的債券融資環境。
基于此,《通知》提出持續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從擴大民營企業債券融資規模、發揮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作用、加大對民營企業債券投資力度、探索發展高收益債券市場等方面,強化對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力度。這是對民企融資環境的進一步優化,從債券規模、債券工具以及投資力度等方面發力,有助于緩解當下民企融資和經營績效雙重壓力并存的問題,引導民企債券市場有效發揮應有的作用。同時,通過政策引導,有助于增強機構投資者對民營企業債券的信心,尤其是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政府的支持措施可以為民企債券市場注入積極信號,提升市場參與者的信心。
在政策導向和市場驅動的雙重激勵下,債券市場已成為緩解民營企業融資難的有效途徑。不過,要持續提高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效率,仍然有許多需要做的事情。
完善債券市場建設,推動民企債券擴容增量。優化債券注冊機制,全流程采用“快速通道”,支持儲架式注冊發行與“常發行計劃”,提高融資服務便利度;推動債券產品創新,支持民營企業發行科創債、綠色債等,拓寬融資渠道。推動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擴容增量、穩定存量,提升發債成功率;推動市場化定價,完善市場化債券違約風險化解機制,加大投資者保護力度。
面向科技型民營企業融資需求,發展高收益債券市場。著重建設高收益債券專屬平臺,設計符合高收益特征的交易機制與系統;健全高收益債投資者保護機制,構建事前防范機制,發展信用保護工具,完善違約處置機制并暢通退出渠道。推行有利于長期機構投資者參與的制度,形成多層次多主體共同參與的債券市場;完善評級技術與方法,構建具有高區分度的評級體系。
還需加強企業自身的規范化治理。要聚焦信用風險,深耕流動性管理,利用金融“活水”潤澤民企“沃土”;建立高效的信用管理系統,實現對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信用評估;運用數字化技術,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監管的長效機制,優化企業的信息環境。使用數字化工具實時監測企業資金流動狀況,及時預警潛在的流動性壓力,提升民營企業的“發債、用債、償債”能力,夯實民營企業獲取融資的基礎。??(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張 萍)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