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帶來的深刻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動“三農”工作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推動農業擴大開放,加強農業國際合作,為黨和國家事業全面開創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撐。
推動農業擴大開放
一直以來,我國認真履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的承諾,主動分享我國的糧食市場資源。除對小麥、玉米和大米實施進口關稅配額管理外,大幅削減其他糧食品種進口關稅,取消了其他相關農產品的進口配額和許可證等非關稅措施。同時,持續擴大農業領域外商投資準入范圍,取消農產品收購、批發的外商投資準入限制,除中國稀有和特有的珍貴優良品種、轉基因品種外,將外商投資種業的限制范圍縮減至小麥和玉米需有中方持一定比例股份。《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1 年版)》規定,小麥新品種選育和種子生產的中方股比不低于34%、玉米新品種選育和種子生產須由中方控股。由此可以說,我們主動分享了國內的糧食市場資源。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參與全球糧食貿易,促進國際糧食貿易繁榮。2021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額達到3041.7億美元,首次站上3000億美元臺階,是2012年的1.75倍。其中,出口843.5億美元,進口2198.2億美元。我國穩居全球第二大農產品貿易國和第一大進口國,是大豆、油菜籽、棉花、豬羊肉等大宗農產品的全球最大買家。特別是在近兩年糧食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多國限制農產品貿易的大環境下,我國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以更加開放的姿態促進全球糧食貿易。
我國主動分享糧食安全資源和經驗,助力更多國家實現減貧惠農。截至2021年底,我國已向70多個國家和地區派出2000多名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培訓近10萬名農戶。在作物生產、畜牧養殖、農產品加工等領域,向多個國家進行1500多項技術推廣和示范,帶動項目區平均增產40%-70%,超過150萬戶農村家庭從中受益。
加強農業國際合作
我國積極推進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設立的南南合作援助基金與10多個國際組織密切合作,已在50多個國家實施100余個發展合作項目,超過2000萬人受益。同時,我國正在積極推動農業服務貿易發展,鼓勵國內農資、農機等優勢產能和配套技術輸出到“一帶一路”發展中國家,提高當地農業生產能力,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和世界衛生組織聯合發布的《2022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顯示,全球食物不足發生率在連續五年基本穩定后,從2020年開始快速上升,2021年達到9.8%,全球饑餓人數達到7.68億人,較2020年增加4600萬人,比2019年增加1.5億人。也就是說,全球饑餓人數從2020年開始不降反升,說明世界糧食安全形勢惡化。其中,亞洲和非洲的饑餓人口分別達到4.25億人和2.78億人,共占全球饑餓人口總數的91.5%。根據預測,即使全球經濟實現復蘇,預計到2030年仍將有近6.7億人面臨饑餓,占世界人口的8%,與2015年啟動《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時的水平相近。照此趨勢,2030年全球消除饑餓、糧食不安全和一切形式營養不良這一目標或難實現。
2000年以來,全球三大主糧產量呈總體上升態勢,但區域不平衡問題越來越凸顯。2020年,全球三大主糧產量達到26.8億噸,比2000年增長了50.9%,遠高于同期全球人口增長的26.7%,全球人均糧食產量也由2000年的289.9公斤上升至2020年的345.2公斤。從總量看,全球糧食安全形勢有所改善,但是,不同區域間糧食安全保障水平的差距卻越來越大,問題也越來越突出。亞洲和非洲的人均糧食產量雖有所增長,但與美洲和歐洲的絕對和相對差距均在持續擴大。
2020年四季度以來,受多方面等因素影響,國際糧價持續震蕩上行。從價格指數看,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布的食品價格指數,由2020年9月的97.9,上漲至2021年12月的133.7,2022年3月進一步達到159.3的歷史新高,5月雖略降至157.4,但仍處于歷史高位。而全球谷物價格指數則仍處于長漲態勢,從2021年1月的124.2飆升至2022年5月的173.4。從期貨市場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小麥、玉米等農產品期貨價格,2022年高點價格較2020年同期的漲幅均在160%以上。
由于具有交易規模大、消費彈性低、自然和市場風險高等特點,糧食很早就成為期貨交易的重要對象。近二三十年來,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場迅猛發展,糧食的金融屬性也越來越強。目前,全球每年的糧食期貨交易規模遠大于實物量,國際糧價不再是簡單的由供求關系決定。21世紀以來,全球糧食產量總體呈波浪式增長態勢,多數年份波動幅度不超過5%,而全球糧食價格則呈現出大幅漲跌交織的情況,多數年份波動幅度超過15%,個別年份甚至超過110%。但國內糧食市場總體穩定,價格波動幅度明顯低于國際水平。由此,我國主動分享糧食安全資源和經驗,幫助更多國家實現提升糧食生產能力,促進農業產業發展作出的貢獻愈發突出了。
參與涉糧國際組織活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響應和參與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等涉糧國際組織的倡議和活動。推動增強非洲等發展中國家在涉糧國際組織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支持發展中國家的合理訴求。致力于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制定《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發布《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進展報告》,為其他國家落實工作提供有益借鑒。積極參與國際食品法典、國際植物保護公約等國際規則制定,成功推動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國際標準化組織等10多項農藥殘留國際標準、谷物國際運輸標準、國際貿易糧食檢疫措施標準等國際標準的制定,主導制修訂小麥規格、玉米規格等多項糧食國際標準。牽頭推動亞洲合作對話“糧食、水與能源安全相互關系”工作,積極參與東盟與中日韓10+3大米緊急儲備機制,先后發起或主辦亞太經合組織農業和糧食安全部長會議、二十國集團農業部長會議、金磚國家農業部長會議、中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農業部長論壇、中國-太平洋島國農業部長會議、世界農業展望大會等重要國際會議,推動各國在糧食安全治理方面形成共識。此外,我們還提供力所能及的國際緊急糧食援助。應有關國家緊急糧食援助請求,無償提供力所能及的多雙邊緊急糧食援助,對緩解有關國家人道主義危機、促進世界消除饑餓目標的實現,發揮了積極作用,得到國際社會和有關國家的高度評價。這也是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對全球糧食安全治理作出的貢獻。
新階段,我們將繼續遵循開放包容、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努力構建糧食對外開放新格局,與世界各國一道,加強合作,共同發展,為維護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不懈努力,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貢獻。
(根據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卞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發展的歷史性成就》講稿摘編整理)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