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聯合中國農業機械化協會,在2023年中國國際農業機械展覽會上,開展“科技興農,跑出加速度”農機社會化服務項目研討會暨項目伙伴交流活動。農業農村部農機化總站運用指導處副處長田金明,中國農業機械化協會副會長王天辰、常務副秘書長謝靜,甘肅省農業廳農機管理處處長劉文斌,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農機社會化服務項目負責人張遠鳳,以及來自山西省汾西縣、隰縣,甘肅省和政縣、四川廣安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田東縣的項目伙伴代表參加活動,共同探討如何用科技力量助力小農戶農業生產降本增收。
農業社會化服務 助力小農戶增產增收
大國小農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情。隨著我國現代農業加快推進,廣大小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對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大、要求越來越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是有效緩解農村“誰來種地,如何種地,怎么種好地”問題的有效方式。通過把一家一戶干不了、干不好、干起來不劃算的生產環節集中起來,統一委托給服務主體完成,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的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水平,從而實現農業現代化。
讓農業生產更有效率?讓從事農業更有吸引力
2023年,針對農村老齡化程度高、農業生產效率低的問題,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立項啟動農機社會化服務項目,項目以“村集體+合作社+小農戶”模式,通過農業現代化設備設施援助、理論和實操培訓和建立社會化服務機制,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助力欠發達地區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效銜接,從而增加產業收益。
村兒里的年輕人 成為社會化服務新力量
退伍返鄉青年楊和平說,“新農機的出現,讓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有了質的飛躍,解決了多年困惑。”2020年,他返鄉帶領大家成立了甘肅中邦美玉農機專業合作社,同年,基金會援助給合作社1臺T30無人機和1臺拖拉機,這臺T30也是臨夏州第一臺無人機,合作社開始構建"農機+機手+社會化服務"模式。近年來,合作社通過農機社會化服務項目的加持,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好”的發展,截止2023年,發展到14臺拖拉機和2臺無人機,已經組建了15人的專職的無人機服務隊和拖拉機服務隊,農機手平均年齡在40歲,合作社實現年社會化服務面積2萬多畝,年盈利8萬多元。合作社已經為全縣多個合作社、農業公司、家庭農場及農戶提供翻耕、施肥、鋪膜、播種、無人機飛防、秸稈青儲等全程機械化托管服務。
她說,“種地不苦 種地可以很酷”。王江江,37歲,原本是河南省洛寧縣石門村村委會會計,現在是合作社為數不多的飛手。2023年5月,農機社會化服務項目在河南洛寧縣石門花椒種植合作社落地,王江江首次接觸到了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方式,這仿佛撬開了她對智慧農機的興趣之窗,她主動參加飛防手培訓,學習飛防技術,成為了村子里第一個成功完成打點和試飛的女學員。現在王江江已經可以熟練地操作無人機進行植保、噴灑農藥的作業工作,成為了合作社社會化服務業務開展的主力,是村里面率先操作新農機的“女強人”。
截止2023年10月,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在幻方量化、支付寶公益、高通公司、平安銀行、中國三星等多家企業的支持下,已經在9個省(自治區),12個縣,13個村落地實施農機社會化服務項目,投入項目資金704.2萬元,援助農機設備101臺/套,開展農機社會化服務培訓18場次,培訓新農機手650人次,農機社會化服務面積8萬余畝。
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將攜手更多社會力量,面向全國欠發達地區,特別是丘陵山區,探索和實踐農機社會化服務項目,以科技力量助力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通過項目的實施,助力合作社拓展社會化服務的業務,提高生產社會化服務的能力,培育新型農機裝備操作的新農人,支持合作社開展托管、半托管模式,助力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