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科學技術部、財政部、中國民用航空局等四部門聯合發布《綠色航空制造業發展綱要(2023—2035年)》(下稱《發展綱要》),推動綠色航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其中提出,力爭到2025年電動通航飛機投入商業應用。
《發展綱要》提出,到2035年,建成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綠色航空制造體系,新能源航空器成為發展主流,國產民用大飛機安全性、環保性、經濟性、舒適性達到世界一流水平,以無人化、電動化、智能化為技術特征的新型通用航空裝備實現商業化、規模化應用。
薩摩耶云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發展綱要》將推動新能源技術應用于航空產業,發展由電池、氫能提供動力的飛行器,帶動飛行器小型化、新能源化發展,逐步引導新能源產業向航空產業尤其是低空領域延伸。
《發展綱要》提出,我國綠色航空制造業發展面臨重大戰略機遇。一是我國航空運輸、物流配送、城市空運、航空應急救援等領域均具有巨大潛在市場;二是我國電動汽車、軌道交通等新能源裝備領域積累了技術優勢,形成了先進工業基礎,為航空制造業綠色化發展提供了契機;三是新一輪科技革命推動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航空科學技術加速融合,電池、電機、傳感器、飛控系統等相關技術不斷突破,共享出行、智慧城市等新模式不斷發展,為航空制造業綠色化智能化轉型帶來了重大機遇。
相關行業數據也反映出我國民用航空領域正迎來新的發展契機。今年9月份,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發布《民用直升機中國市場預測年報(2023-2032)》,報告按照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和民用直升機行業發展情況,預測到2027年,中國民用直升機機隊規模將達到1449架;到2032年,機隊規模將超過2000架。在低空空域開放的利好預期下,2023年至2027年中國民用直升機總需求量將超過500架,2027年至2032年總需求量將超過1000架。
巨豐投資首席投資顧問張翠霞對記者分析,隨著新能源電池、電機、傳感器、飛控系統和航空復合材料等相關技術企業不斷實現技術突破和業務規模擴大,將助力航空制造業綠色智能化發展轉型。
此外,《發展綱要》提出,發揮政府采購作用,推動相關部門、地方政府積極采購和使用綠色航空裝備。通過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支持綠色航空裝備推廣應用。發揮國家產融合作平臺作用,鼓勵企業用好綠色基金、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等金融扶持政策。鼓勵企業充分利用好市場化投融資渠道。推動社會資本以融資租賃、股權投資等方式積極參與綠色航空裝備研制和運營服務。
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達22.03萬億元,同比增長38.5%,比上年末高5.5個百分點,高于各項貸款增速28.1個百分點。
綠色信貸業務持續高速發展有助于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向低碳轉型。海南省綠色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姚宇對記者表示,2022年投向交通運輸行業的綠色貸款同比增長10.8%,綠色信貸是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
張翠霞表示,目前我國的綠色金融產品較為單一,面對的客戶大多屬于節能環保、清潔能源領域。在政策支持下,綠色航空裝備產業將獲得綠色金融更多支持,綠色航空新技術、新產品也將吸引資本市場的更多關注。
張翠霞說:“資本市場為綠色航空相關企業提供投融資支持,助力其不斷提升競爭力和創新力,加快形成安全高效的電機、電池、飛控、材料等現代化產業鏈,進而探索綠色航空領域新的商業運營模式。”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