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醫藥工業發展活力顯現,創新成果不斷涌現。近兩個月以來,一系列針對創新藥產業及高質量發展的利好政策密集出臺,為整個創新藥生態系統注入了強勁動力。與此同時,一大批創新藥、創新醫療器械獲批上市,國產創新藥“出海”持續提速。
國家藥監局日前發布《國家藥監局關于印發優化創新藥臨床試驗審評審批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藥物臨床試驗啟動用時將縮短。今年7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提出要全鏈條強化政策保障;北京、上海、廣州、珠海等地也紛紛出臺全鏈條支持醫藥高質量發展措施,包括多元支付機制、醫保與商保覆蓋等。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王學恭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十余年我國醫藥創新駛入快車道,隨著政策環境改善以及大量創新資源涌入,全行業研發投入、從事新藥研發的企業數量、在研新藥的數量等都呈現了爆發式增長,我國迅速成為全球新藥研發最活躍的國家之一,在研新藥數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隨著國產創新藥不斷獲批上市,創新藥產業逐步成型、日漸壯大。但與此同時,經歷了十多年的醫藥創新“黃金時期”之后,受政策、市場、投資等多重因素影響,2021年以來醫藥創新環境急轉直下,當前創新藥產業發展面臨巨大的風險和挑戰。
“去年8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醫藥工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5年)》,以及今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是多年未有的支持醫藥產業創新發展的政策,有助于解決醫藥創新出現的問題。”王學恭說。
今年以來,我國醫藥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一大批創新藥、創新醫療器械獲批上市。據統計,上半年共有44款創新藥獲批上市,其中有27個1類創新藥;獲批上市的創新醫療器械共有27個,涵蓋手術機器人、人工智能醫療器械、心肺支持輔助系統等多領域。
中國生物制藥下屬企業正大天晴今年上半年有3款1類新藥獲批上市。中國生物制藥董事會主席謝其潤表示,公司創新產品數量將不斷攀升,到2026年預計將超過25個,公司對未來收入的增長及結構也持樂觀態度。
與此同時,國產創新藥“出海”持續提速。8月9日,跨國藥企默沙東宣布收購同潤生物的在研雙抗新藥CN201,擬用于治療癌癥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交易總額預計將達到13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醫藥行業發生30余起海外License-out授權合作,涉及小分子、單抗等多種類別。
“近年來,很多仍處于臨床研究階段的國內在研新藥許可給跨國醫藥公司,而且總金額和首付款越來越高,國內藥企一些產品通過跟境外公司合作的方式實現了在歐美注冊,這些都說明我國創新藥企的技術創新水平正在得到國際認可。”王學恭說。
展望未來,百洋醫藥集團董事長付鋼表示:“通過與三甲醫院、地方政府等多方合作,百洋已在創新藥領域收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突破技術難題的原創醫學成果。未來十年,中國醫藥研發將在全球占據更大的比例。”
王學恭表示,“通過過去十多年‘一路狂飆’式的發展,國內創新藥研發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與領先國家之間的差距大大縮短。”
他還表示,今后數年是我國醫藥產業創新驅動轉型的關鍵時期,也是創新藥產業發展壯大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時期。面對復雜的外部環境,產學研醫多年積累、來之不易的研發成果能否轉化為生產力,創新藥產業能否進一步發展壯大并在國際市場上實現新的突破,能否產生一批“重磅新藥”和支柱型企業,能否建立創新藥投入、產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環,不但對整個醫藥工業的發展意義重大,還將影響資本市場投資醫藥創新的信心。希望創新藥研發能夠得到政府更大力度的支持,特別是在醫保支付、市場準入等方面。(記者 王皓然)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