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國醫師節
8月19日是一個特殊的日子,這一天被定為“中國醫師節”,旨在向那些默默守護生命、恪盡職守的醫生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瑞和康醫生集團的醫生們堅守在偏遠及欠發達地區,常常面臨資源匱乏、條件艱苦的環境,但他們不曾放棄,用智慧和汗水守護著病患的生命健康,為了每一個病患的健康而努力;用醫術和關懷帶來溫暖與希望,書寫著醫者仁心的崇高信仰。
周達:主動下基層的“挑戰者”
周達是一位富有經驗的康復醫師,從三甲醫院出來后曾在二級綜合醫院和二級康復專科醫院擔任過多年的康復科主任。加入瑞和康醫生集團后,他深入基層,先后在山東省濟南市商河縣人民醫院、山西省長治市北大醫療潞安醫院、湖南省岳陽市第二人民醫院等多家醫院從事帶教工作,目前在湖南省兼顧長沙縣中醫院、漣源市中醫院的帶教培訓。
他表示,“做科主任時,重點服務的是所在醫院周邊的患者。加入瑞和康后,工作更具有挑戰性,我們不再局限于一個地方,每到一家基層醫院,通過帶教培訓能逐步提升整個科室的服務能力,擴大了康復服務的覆蓋范圍。這樣聚木成林,能夠影響越來越多的基層醫院,服務更廣大的基層群眾。”
圖 | 周達在基層醫院為科室人員進行帶教培訓
周達認為,以往基層康復常常局限于頸肩腰腿痛患者的診療,對于康復整體思維認識不足,通過帶教,能完善科室醫生的專業知識與業務技能,科室的接診能力也能得到顯著提高。他說,“介入之前,科室對于神經病學患者的接診較少,神經重癥更是微乎其微。記得在上一家醫院帶教時,一個患者帶著多管(氣切管、鼻導管、導尿管等)由上級醫院轉診到我們科,科室醫生剛接診時手足無措,不知如何下手,經過梳理之后逐漸解決問題,最終讓病人順利脫管,并與家人一起笑著走出醫院。這樣的成功案例,對醫生們來說是一次巨大的改變。”
康復從業者的愿景是希望小病在基層,大病不出縣,康復回社區,為構建起完善的三級康復體系而努力。談到如何實現這樣的目標,周達認為通過植入標準化的帶教培訓能讓更多的基層醫院受益,推動我國大健康事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梁呈業:醫患信任鑄就醫者仁心
良好的醫患關系是整個治療過程的基石,患者的信任和理解對于醫生來說至關重要。瑞和康醫生集團的帶教老師梁呈業是從業十余年的康復治療師。他在接觸基層的過程中發現,醫患之間的信任度和依從性常常面臨挑戰。“我國的康復事業起步相對較晚,群眾對康復了解不深,尤其是一些年長的患者,他們可能憑借個人經驗采取行動,甚至認為自己的閱歷比醫生的建議更可靠,因此,在治療過程中,他們可能會主動要求使用藥物或注射來改善功能。”
面對患者的疑慮,梁呈業強調醫生需要保持充足耐心,他表示:“患者從不信任到信任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當患者心存疑慮,難以理解治療方案并頻繁詢問時,醫生應不厭其煩地及時解釋,確保信息傳達到位。”
圖 | 梁呈業老師為患者進行物理治療
目前梁呈業在廣西北海合浦縣中醫院帶教培訓,相較三甲醫院而言,基層醫院的患者基數沒有那么龐大。他表示,這反而能讓醫生有更多時間充分傾聽患者,耐心接待治療,逐步加深信任。梁呈業和他帶教的團隊憑借過硬的醫術以及溫暖的關懷,為患者提供身體和心理上的支持,為他們帶來健康和安慰。
梁呈業指出,基層醫務工作者對康復治療的理解也需要提高。“有些科室的醫生更傾向于傳統療法,對于通過訓練幫助患者恢復身體功能的方法會產生懷疑。為此,我們會定期在醫院內部開展課程培訓,傳授相關理念與前沿的康復知識,幫助大家加深理解并提升認知。”他說道。
基層醫生的不理解也是梁呈業投身帶教工作的原因之一,他表示,大醫院的康復科室發展得比較成熟,然而在很多基層醫院,康復仍處于初級階段,對康復的理解不深、概念模糊,軟硬件方面都需要提升,“因此我們來到這里,幫助基層發展康復醫療,也為我國醫療事業的發展貢獻微薄之力。”
趙平:堅守ICU的“老兵”
醫院重癥科室的醫護人員每天都在與死神賽跑,每一個決策都可能左右生命的存亡。在這個充滿考驗的戰場上,瑞和康醫生集團危重癥主任醫師趙平是一名杰出戰士,她曾經在省人民醫院工作數十年,在ICU堅守了20年,退休后她依然堅守在重癥病房,駐點在內蒙古豐鎮市中蒙醫院的一線崗位。“因為對醫生而言,成功搶救病人生命是最大的榮耀。我覺得治病救人至關重要,這份工作讓自己充滿常人無法體會的成就感。”趙平說道。
在趙平成功搶救的案例中有無數令人感動的故事。她回憶道,“有一位年僅36歲的年輕人罹患腦出血,他是一名汽車修理工,家里有年邁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而他所患的是最危險的‘腦干出血’,腦干是呼吸和心跳的生命中樞,一旦出血生命岌岌可危。”因為難以搶救成功,很多三甲醫院都不敢接診,家人帶著最后一絲希望把他送到了趙平面前,面對患者父親的哭求,趙平毅然決定讓患者入院搶救。經過十幾天的緊急救治,終于從死神手中搶回了一條生命。“后來他轉到醫院康復科做康復,現在他能夠生活自理,與常人無異,能走路,還可以開車。”
圖 | 患者在出院后為趙平及科室送來錦旗
在基層醫院從事帶教工作,趙平深知基層醫療水平的提升不僅在于升級醫療器械等硬件設施,醫生的治療理念和技術等也需要提高,她手把手親自培養徒弟,使醫院的重癥科室在軟實力方面逐漸強大。如今,該科室每年成功搶救的病人達數百人。此外,她經常與其他科室聯合會診疑難危重病人,從而帶動全院醫療技術的迅速提升。
盡管趙平在危重病救治領域積累了深厚的基礎理論及豐富的臨床經驗,她卻從未放棄自我提升。工作之余她不斷學習,“重癥醫生也應該了解康復知識,讓病人能得到早期的康復治療。舉例來說,ICU患者可能因長時間臥床導致肌肉力量、吞咽能力甚至呼吸功能減弱,需要通過康復治療恢復身體機能。治療的意義不僅要讓病人活下來,還要讓他們活得更好。”
每一位醫生都在為社會的健康和幸福做出自己的貢獻,基層醫生的付出往往被忽視,然而他們的價值無法被簡單衡量。醫生這個職業對瑞和康醫生集團的醫生們來說,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信仰、責任和無私的奉獻。愿他們的付出得到尊重,辛勞工作得以珍視,默默的奉獻能夠被銘記!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