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是民營企業的高質量發展,而實現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要提升民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民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在外部制度影響下通過企業內部資源積累和科學配置而形成的,這種資源是企業有價值的、稀缺的、難以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資源,企業所擁有的這種異質性的資源是企業持久競爭優勢的來源。民營企業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實質上是要加快提升深嵌于中國制度結構中的民營企業核心競爭力。
當前,影響民營經濟發展的信心與預期、影響民營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根本原因在于來自于隱性制度、隱性政策和隱性觀念直接或間接的沖擊。
在理論上,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發展這一基本原理的實踐,基本理論基礎與理論邏輯是中國化、時代化、創新了的馬克思主義的所有制理論和社會形態理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民營經濟是作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關系和經濟基礎而存在,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物質基礎。
在正式制度、正式政策、正式觀念上對于促進民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也無障礙。民營經濟、民營企業的存在與發展有著法律、制度上的合法地位與平等地位。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堅持“兩個毫不動搖”,要“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然而,非顯性的不成文隱性制度、隱性政策、隱性觀念束縛著民營經濟的發展,打擊著民營企業的信心,影響著民營企業的預期。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質疑,“民營經濟退場論”的出現,對民營經濟發展的錯誤議論和言論,民營企業在要素獲取、準入許可、經營運行、政府采購、招投標等方面遇到的顯性或隱性的制度性壁壘、操作性偏移,“卷簾門”、“玻璃門”和“旋轉門”等問題或多或少的存在,使民營企業家對企業的發展心存疑慮,從而影響企業增加投入、擴大再生產、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積極性。
要提升民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實現民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從企業內部看,需要充分利用有助于企業發展的制度條件,通過企業動力轉換、戰略轉型、能力再造、效率變革、形象重塑、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強化資源積累并進行科學配置;從企業外部看,要進一步優化民營企業的發展環境,形成對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合理社會預期與社會支持等良好的社會生態。尤為重要的是:要堅決制止、消除實際上否定民營經濟的合法地位與平等地位、否定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一切不恰當的隱性制度、隱性政策和隱性觀念。
(本文根據黃速建在“弘揚企業家精神 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論壇暨中國企業博物館籌建研討會”上的講話整理,有刪節)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