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節氣,北半球各地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
這一時節,既是我國農歷中傳統的四時八節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作為節日源于漢代,盛于唐、宋,沿襲至今。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唐、宋時,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人們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
到了冬至,民間就有了“數九”的習俗,有“不到冬至不寒”的說法,從冬至這天開始,每隔九天作為一個“九”,共九九八十一天,數九寒天,需注意及時增添衣服保暖。
“八月十五夜,三杯冬至酒?!倍翚v來就有喝酒的習慣,不僅有過節必要的儀式感,更源于老祖宗傳下來的文化、酒俗,以及時令節氣的保養秘訣。
古人認為,冬至時陽氣弱小,需要扶助以使其健旺,而素有“百藥之長”之稱的酒,具有辛散溫通的功效,古人認為適量飲酒能散寒祛溫,活血通經,可以很好地“扶陽氣”,用現代養生學來講,就是有助于保證旺盛的精力。
時至歲末,正是各種祭祀活動的高峰期,對酒的需求量很大。但要注意的是,古代大多數的酒是糧食釀造的,其所具有的散寒、活血通經、扶陽等功能,也是建立在糧食酒基礎上,會喝酒的人都知道,優質白酒一定是純糧釀造的。
白酒有香型之分,在濃、醬、清、米四大基礎香型中,濃香型白酒是市場占比最高的中國白酒,市場份額最高時占到了整個行業的七成。及至今天,濃香型白酒仍然占據著市場的“半壁江山”。
這其中,以五糧液為代表的五糧濃香型白酒,是多糧釀酒的最佳方案。我國第一位白酒博士、江南大學原副校長徐巖,帶領團隊通過科學、系統、定量的方式,對濃香型白酒的配比進行了深度研究。研究發現,在同樣的曲、溫度、發酵設備條件下,不同糧食種類配比釀造出的白酒風味區別很大。和單一糧食釀造相比,多糧釀造形成的環境更好、風味成分更豐富。同時,對比研究單糧、三糧、五糧釀造體系,發現五種糧食的組合最佳。
高粱產酒清香味正,大米產酒醇和甘香,糯米產酒純甜味濃,小麥產酒曲香悠長,玉米產酒噴香尾甜。五糧液傳承逾千年的傳統釀造技藝,絕不僅僅是五種糧食的簡單聚合,而是通過一代代釀酒匠人的無數次探索調試,最終“薈萃成醇”,將五種糧食的風味融合為一,又使每種原糧的優點得到充分激發。
數九寒冬,窗外風寒雪飛,屋內溫暖如春,與家人親朋閑話家常,小酌幾杯,升騰起陣陣暖意,歲月靜好莫過于此!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