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至2023,歷時151年,跨越三個世紀。招商局集團,從洋務運動中國第一場“商戰”挽回航運利權,到開辟中國首條近海商業航線和遠洋商業航線;從獨資開發中國第一個對外開放工業區,到開辦中國第一家銀行……敢為天下先,一直刻在招商局集團的“基因”里。
聚焦采購供應鏈管理升級,招商局集團“探路者”身份也在延續,在國務院國資委采購管理對標中,連續七年排名小組第一。招商局集團如何在改革中審視采購業務現狀、探索供應鏈韌性成長路徑?北京筑龍作為其采購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合作伙伴,又如何與其配合,助推其采購供應鏈“對標世界一流”?今天,跟小編一起,走進招商局集團探秘吧!

關于招商局集團
招商局集團創立于1872年洋務運動時期,是中國民族工商業的先驅,中央直管的國有骨干企業,總部位于香港,是在香港成立運營最早的中資企業之一。招商局業務多元,主要覆蓋綜合交通、特色金融、城市與園區綜合開發運營三大核心產業,擁有20家二級公司,近3000家下屬企業。2022年,招商局集團營收723.166億美元,并連續12年入圍《財富》世界500強。
“割裂”的采購管理困境,轉型已勢在必行
招商局此前深入研究不同板塊企業的業務實際、管理方式,結合企業資本投資管控的特點,確立了“集團引導、招投標中心賦能、二級公司強管控”的采購管理模式,但傳統電子招標系統,不論是功能的豐富度、性能的靈活度,都無法滿足招商局這一需求;
集團有數千家下屬企業,業務橫跨港口、航運、物流、公路、金融等領域,每個板塊的采購標準差異性巨大,如何在管理中,既確保合規、又最大限度給予下屬企業“限定范圍內的主導權”,保持市場活力和效益,亟待解決;
招商局重視落實集中采購,希望能夠集中需求管理、發揮規模優勢、推動績效提升;
招投標中心定期要對下屬企業的招標公告、文件、評標和定標結果進行把關,人工審核繁瑣,稍有不慎容易遺漏問題;
此前集團的招標采購平臺,各管理專區(服務、專家、金融、大數據、控制中心、門戶管理后臺等)分屬不同的子系統,登錄操作繁瑣,數據打通不暢,影響工作效率。
大采購“一體多元”能力,成就招商局集團「合規+效益」統一
基于招商局“多元化”的業務特點和“強管控”的采購管理需求。北京筑龍幫助其打造了“一體化”的采購平臺。所有采購、非采購項目,統一線上執行管理,達成集團“確保合規、提高效率、提升效益”的采購管理目標;
統一的采購平臺,讓招商局能夠推廣落實集中采購。按照“年計劃、季統籌、月采購”原則,確定對外招標品類,發揮集采議價優勢,降本增效;
將采購系統運營邏輯與采購法規打通,系統替代人工7*24小時監督、提示交易環節合規與否,用最少的人力投入,完成對全集團交易項目的合規性把關,實現“陽光采購”;
大數據平臺,可以圍繞交易金額、類目、主題等海量維度,出具數據分析報告,由集團招投標中心按月/季/年,提供給二級公司,用數據“把脈”采購運營狀態,實現數智采購;
“一體化”的用戶中心,將原來的多個子系統統一到單一工作臺,解決了用戶使用過程中頻繁切換登錄入口、操作效率低下等問題。此外,借助大采購PaaS能力,將招標采購系統與內部的OA、EAS、法務、ERP、商盾等平臺打通,解決了系統間存在的數據壁壘,也提升了數據錄入的效率和準確性。
“對標世界一流”,招商局集團采購供應鏈革新一直在路上
基于行業領先的管理理念和數字化平臺能力,招商局集團連續獲評“2018年度十佳電子化采購平臺”“2019先進電子化平臺”“2020年度十佳電子化采購平臺”、“2020-2021中國大數據產業招標采購行業創新應用樣板工程”“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并在國資委采購管理對標中,連續七年(2017-2023年)排名小組第一。
如今,招商局集團“多元化、強管控”的采購管理模式,在北京筑龍大采購的系統支持下,實現了制度化與數字化的有機結合。在承繼“招商血脈、蛇口基因”,推動采購供應鏈比肩世界一流的路上,招商局集團顯然邁出了重要一步。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