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振華綠色轉型與可持續發展基金“氣候行動地方能力建設”項目啟動會暨杭州場調研活動舉行。據悉,這是該基金在地方層面的首次實踐,旨在為增強地方應對氣候變化能力、促進經濟與社會綠色轉型提供樣本。
圖:余杭區青山村
在實地調研中,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徐光率隊深入余杭區青山村、錢塘區醫藥港、臨平區繭SPACE產業園,分別考察低碳未來鄉村建設、多能互補區域供能系統及零碳示范園成果。
項目啟動會于6月18日正式召開。徐光在會上表示,基金會成立振華綠色轉型與可持續發展基金,旨在支持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綠色轉型。他期望通過本項目精準定位地方需求,提升應對能力,推動經濟社會綠色可持續發展。
圖:臨平區繭SPACE產業園
會上,調研展示的杭州低碳案例獲得與會專家高度評價。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對外合作交流部張志強主任稱贊其為低碳發展典范,青山村體現公眾參與創新,醫藥港呈現多能互補系統優勢,繭SPACE產業園展現智能技術應用價值。他建議浙江率先推動傳統制造業低碳升級,打造全國樣板。
中國人民大學宋國君教授指出杭州經驗的核心在于市場化與數字化雙輪驅動,他呼吁建立標準化低碳數據產品庫,強化應用場景研究,并將成功案例納入院校教育體系。浙江大學俞自濤教授則從能源系統維度剖析案例,指出多能互補模式為浙江破解能源保供難題提供了有效方案,建議通過國際合作將“浙江樣板”推向世界。
圖:錢塘區醫藥港
上海交大李佳副教授、浙江工業大學蔣惠琴副教授分別從減污降碳協同與制度設計角度剖析案例亮點。浙江省工信院黃學所長結合本省工業減碳實踐,提出嚴控“兩高”項目準入、加快產業綠色轉型和推廣標桿經驗三大方向。
基金會振華基金聯絡員房志在總結中感謝專家貢獻,認為其現場指導為項目探索氣候行動新路徑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技術支撐。與會各方達成共識,將系統發掘、總結推廣地方智慧與中國經驗,為建設美麗中國和全球氣候治理貢獻力量。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