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至26日,第十六屆夏季達沃斯論壇在天津盛大舉行。來自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700余位代表,圍繞“新時代企業家精神”主題展開深入研討。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平臺“多美自然網”及其旗下創新機構拾得大地自然(SEED Nature)作為行業代表受邀參會,在國際舞臺上分享中國生態價值轉化的創新實踐與前沿探索。
多美自然網秉持“萬物共生”理念,以“政策-公益-國際-科技-可持續”五維聯動模式,積極構建生物多樣性產業平臺,全力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其業務版圖覆蓋生態修復、生物經濟、數字科技、公益賦能與全球協作等多個領域。
在“投資人類與地球”議題討論中,多美自然網執行總裁王禮生重點介紹了“喜馬拉雅高山植物保護與價值轉化實踐”項目,引發與會專家、學者及商界人士的廣泛關注。論壇期間,王禮生還與瑞士、巴西等國及國際機構代表,就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的挑戰展開交流,共同探討中國解決方案的落地實施路徑。
論壇首日,在“金融創新實踐”環節,王禮生分享了中國生態修復領域的成功案例。他提出“通過量化保護成果形成可交易信用單位”的創新理念,這一觀點與世界經濟論壇“高度完整性信用市場”框架高度契合,既能填補全球自然融資缺口,又能助力社區實現可持續收益,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新的思路。現場展示的云南高山植物保育項目,生動呈現了生物多樣性產業化推動生物經濟發展的實踐模式。
在“科研基礎與跨界合作”方面,王禮生介紹,團隊自2013年起便投身于喜馬拉雅-橫斷山區域高山珍稀植物的調查與保護工作,建立了容量達30000GB的動植物數據庫。該數據庫已在云南三江并流區域投入應用,顯著提升了物種監測效率。會議期間,機構與專家學者圍繞生物多樣性信用機制、自然價值轉化路徑、合成生物學產業應用、生物醫藥融合探索等議題展開深入對話,特別是在合成生物學研討中,就生物醫藥產業化方向進行了充分交流。相關研究顯示,全球約50%的藥物成分依賴天然基因庫,通過細胞發酵工程合成藥用分子,將有效降低對野生資源的依賴。同時,自然受益型解決方案有望在2030年前釋放每年10萬億美元的商業價值。
多美自然網積極響應“投資地球和人類”全球倡議,通過一系列具體實踐推動倡議落地。在生物多樣性金融創新領域,推動GEP貸款、碳中和債券應用于濕地修復、森林碳匯等項目;在全球合作方面,著力建立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并開展數據資產化工作;在市場機制創新上,設計“生物多樣性信用”體系,實現保護成效的量化與交易。此外,還提出“金融+生物多樣性”協同機制,推進標準化建設,推動生物多樣性信息披露框架(TNFD)與ESG評級融合。
在技術與產業發展層面,多美自然網充分發揮科技賦能作用,應用AI物種監測與區塊鏈信用追溯技術;聯合科研機構、企業成立全球生物多樣性新質生產力創新產業聯盟,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在平臺能力建設方面,從數字化治理、科研產業化、公眾參與三大方向發力,不僅為政府部門提供決策支持,共建國家級生態保護數據中心,開發“生物多樣性世界地圖”數據服務系統,還積極孵化生態科技企業,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并發起生態文明科普教育行動,開發AR物種百科與元宇宙生態景區,構建跨產業協作網絡。
此次多美自然網在夏季達沃斯論壇的精彩亮相,不僅展示了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價值轉化領域的創新成果與實踐經驗,更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為推動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注入新動力。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