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我們可愛的小學,一所邊疆的小學。古老的銅鐘,掛在大青樹粗壯的枝干上。鳳尾竹的影子,在潔白的墻上搖晃……”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一課,用充滿童真的話語描述了邊疆小學開學的場景,讓全國各地剛剛步入校園的孩子們對邊疆有了初步的認知。
?那么,現實中的邊疆小學究竟是什么樣?邊疆小學所在的邊疆村落又是什么樣的?那里的人們過著怎樣的生活,又有著怎樣的需求?
?近日,《公益時報》記者跟隨愛有邊·抵邊村發展項目的工作人員走進云南的抵邊村和抵邊村學校,進行實地探訪。
?走進抵邊村
?從西雙版納機場出發,開車三個半小時,到達景邁山,再從景邁山開車兩個半小時,在盤旋的山路上折騰了六個小時左右,項目組終于抵達了位于云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糯福鄉的南段小學。
?一進校門,迎面山坡上,宿舍樓頂的八個大字便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好好學習,走出大山”。剛剛被顛簸的山路折磨了半天,看到這八個字,不禁令人格外感慨。
?據南段小學校長陳泓靜介紹,學校有一至四年級各一個班,195名學生來自包括南段村在內的周邊三個村。學生的家離學校都比較遠,最遠的開車需要1個多小時。因此,大多數學生都需要住校,即使是一年級的學生。
?這對糯福鄉的學生來說是一種常態。糯福鄉位于瀾滄縣南部,距縣城68公里,南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56.843公里。其中98.8%的面積是山區或半山區,地域廣闊,山高坡陡,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村與村之間相距較遠,糯福中學寄宿制學生占比達95.15%,糯福中心小學(含三所村小)寄宿制學生占比也達到90.89%。
?雖然小小年紀就需要住校,但孩子們十分樂觀。“我又不是小孩子,我自己洗啊,學校有洗衣機。”當被問起在學校是不是要姐姐幫忙洗衣服,剛上二年級的佳新快快地答道,一幅特別理所當然的樣子。
?佳新和上三年級的姐姐湘南都是住校生,兩個人關系特別好,還都特別愛笑。“這里的孩子初次見面的時候會比較靦腆,但和人熟悉了之后特別開朗。”陳泓靜表示,其中也有不少孩子是留守兒童,但很少會有嚴重的心理問題。
?盡管住在大山里,就讀于邊境小學,但孩子們對未來卻不乏美好的憧憬。四年級的謝蘭想要成為老師,謝蘭的妹妹沙拉則想當校長好管著姐姐;湘南希望長大了能和“小閨蜜”一起成為醫生,佳新長大了要保家衛國……
?當問起為什么要保家衛國的時候,佳新的回答特別簡單,“因為我外公也是保家衛國啊。”這個回答也出現在其他孩子的口中,只是主角會有變化——爺爺、爸爸、叔叔……
?原來抵邊村的村民除了種地、務工之外,其中不少人會參與到邊境維護工作中,或者在邊境線上巡護,或者維護界碑,住在邊疆、守護邊疆,成為“守邊人”。
?佳新和湘南的外公扎四是“守邊人”,謝蘭和沙拉的爸爸李扎克也是守邊人。他們每個月至少有十五天每天沿著邊境線巡護。帶著自備的砍刀、紗布等,清理線路,檢查防控設施設備,防止非法越界等。
?不論天晴天陰、白天黑夜。刮傷擦傷常有,有時還會遭遇熊、毒蛇等。但問起會不會有危險的時候,前天剛剛被劃傷的李扎克卻憨厚地笑道:“沒有危險。”
?不用巡邏的日子里,他們回到家中,種地、采茶、接送孩子……在邊境巡邏,在邊境生活,已經成為抵邊村民的常態。可以說家門即是國門,種地就是站崗,放牧就是巡邏。
?這樣的抵邊村還有很多很多。以云南省為例,其邊境線長達4060公里,共有抵邊州(市)8個,抵邊縣25個,抵邊鄉鎮108個,邊境行政村374個,其中抵邊自然村2207個,占全國抵邊自然村總數的64%,且絕大多數在邊遠山區。
?致敬守邊人
?抵邊村的村民世世代代住在邊境,用他們的家、用他們的生活固守了祖國的邊防。盡管受自然環境、交通、產業等因素的影響,生活談不上富足,但他們依然努力學習、工作、生活,樂觀向上。
?無論是孩子還是老人,都可以稱得上是他們自己生活中的“英雄”、和平年代的“英雄”。他們理應獲得更多的關懷,擁有更多發展的機會。
?2024年9月,云南省慈善總會和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正式啟動“愛有邊·抵邊村發展項目”。項目聚焦邊境,為抵邊村的“守邊人”隊伍、抵邊村教育事業提供精準援助。
?“我們希望能夠走近他們,了解他們的工作,了解他們的生活,用公益的力量來為他們做些事情。”深圳市慈善基金會秘書長羅楊為強調。
?項目為守邊人提供“守邊安心包”,禮包內容包括但不限于迷彩服、雨衣、反光背心、頭燈、急救包等,以提高他們巡邊的安全性及舒適性。此外,項目還計劃為家庭有困難的“守邊人”提供大病醫療補貼,緩解其家庭經濟壓力。
?“從家門之小愛出發,展國門之大愛于邊,您以悠悠歲月,守護遼闊山河。愿您日日皆安,夜夜好眠。”“守邊安心包”附贈卡片上的這段話寄托了項目最美好的祝愿。“這不僅是一份物質上的援助,更是對我們工作的認可和鼓勵。我們將銘記這份深情厚意,將每一份愛心轉化為守護邊境安全、促進邊境發展的實際行動。”騰沖市猴橋鎮膽扎村黨總支副書記、外事界務員蔡新裝在接受捐贈時激動地表示。
?項目為抵邊村學校的孩子們提供“床榻溫暖包”及“學生筑夢包”,禮包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宿舍床品、衣物、學生文具套裝、涂色套裝等。“我們想讓每個孩子都有一個溫暖的床榻;可以用畫筆和玩具,構筑美好的未來,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羅楊為表示。
?南段小學的孩子們就是第一批受益者。“這個被子跟我的不一樣,是軟和的。”拿到床榻溫暖包的李扎丕迫不及待地感受起來。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很快都換上了新被褥,當天午睡就用上了。“我們調研的時候發現,孩子們的床品非常多樣,墊的棉絮有的都成了一團一團的,有些床單都破了。”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副秘書長張如娟表示,“發放床榻溫暖包,可以改善他們的住宿條件,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獲得一種平等,不要有太多的差別,避免攀比、自卑,讓他們更有幸福感。”
?項目還將舉辦暑假營地學習活動,邀請高校學生參與支教;舉辦游學活動,組織學生外出參觀學習,開拓視野。
?“我們希望通過項目的力量,讓孩子們有更多的機會走出去,提高能力,學有所成之后回到家鄉建設家鄉。”張如娟表示。
?項目還會根據學校的需求,提供食堂、澡堂、餐桌椅、淋浴設備改造和更換方面的支持。
?截至目前,項目已在云南省富寧縣、瀾滄縣、河口縣、騰沖市試點捐贈“守邊安心包”,共計200名“守邊人”受益;在云南省富寧縣、瀾滄縣、河口縣、騰沖市共7所學校試點捐贈學生禮包,共計1000余名學生受益,捐贈禮包物資總價值達30余萬元;此外,還向南段小學捐贈了食堂餐桌椅,讓所有在校生可以同時用餐。
發展抵邊村
?守邊人和抵邊村孩子們的發展最終離不開抵邊村的全面振興。項目并沒有止步于物資的捐贈,而是進行了更加可持續的規劃。
?據羅楊為介紹,項目計劃用3年時間,覆蓋超過4000名抵邊村兒童及500名抵邊村村民。同時建立項目數據庫,初步形成一套項目執行及監管體系,號召10萬余人次捐贈,組織200名捐贈人開展線下探訪活動。
?“我們希望能夠在捐贈人和抵邊村之間建立鏈接,讓更多人關注抵邊村,走進抵邊村,發展旅游、環保等產業。”羅楊為表示。
?項目還設立了長期目標:覆蓋超過1萬人次的抵邊村兒童及2000名抵邊村村民,同時探索并完善項目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此外,項目還將加強品牌建設,帶動服務村落經濟發展、人文發展、環境保護等,助力實現鄉村振興。“抵邊村,不僅是國土安全的前線,也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一環。”深圳市慈善基金會理事長陳勝表示,“我們深知,每一個邊緣都不應被遺忘,每一份渴望發展的心聲都值得被聽見。如何因地制宜在尊重當地文化習俗的前提下,借助當地發展優勢,有效發揮公益力量助力鄉村振興,這是我們項目必須長期探索和關注的問題。”“項目將通過幫扶經濟欠發達的邊境地區、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老人、兒童等群體,讓其老有所養、幼有所教、難有所助,帶動服務鄉村經濟,達到鄉村振興、社會和諧發展的最終目的。”云南省慈善總會副會長戚永宏強調。(文/王勇)
圖片來源:深圳龍越慈善基金會供圖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