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湖北省黃石市迎來全國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工作一周年。作為湖北省唯一入選該試點的城市,黃石以政府主導、市級統籌、內合外聯、社會參與、一縣一品的工作思路,打造出全國聞名的五單救助模式。一年來,黃石市累計開展救助服務11萬人次,形成36個特色救助項目。這座長江中游的工業城市,正以創新實踐重新定義社會救助的邊界。
政策+技術雙輪驅動 構建救助新生態
五單救助模式,指困難群眾下單、政府部門買單、鏈接資源接單、街道(鄉鎮)社區(村)曬單、多方認定評單。同時,配套出臺的《工作手冊》整合12個部門53項政策,形成政策庫;聯動85家社會團體構建資源庫,實現需求-資源智能匹配。
黃石市政府還協同市數據局圍繞“救助+AI”大模型開展智慧救助,建設黃石服務類社會救助系統,運用AI大模型實現動態監測。2024年,通過9.2萬條數據比對,精準識別348條風險線索,將117名邊緣群體納入保障范圍。系統還能根據21項評估指標自動生成救助方案,準確率達92%。
目前,通過標準化流程,黃石市救助響應時間已從平均15天縮短至72小時。
一縣一品出亮點 精準服務暖民心
大冶市愛大冶項目創造性地組織低收入群體服務特困人員,既解決就業又破解看護難題;陽新縣以四化托養模式為220名失能人員提供標準化服務,家屬滿意度達98%;黃石港區125名社區管家開展128個幫扶項目,水機路社區500平方米的養老超市集助餐、助浴、文娛于一體,日均服務超200人次……黃石市立足地方實際,積極推進服務項目落實。明確服務標準,建立6大類31方面的服務類社會救助清單,有針對性開展服務11萬人次。72歲的李建國老人感慨:“每周3次專業康復,老伴終于能睡個安穩覺了。”
與此同時,在社區悄然興起的“幸福食堂”成為一大亮點。幸福食堂為社區老人和殘障人士提供干凈便宜可口的飯菜,有力地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在堅持公益性的前提下,黃石市有的放矢進行補貼支持,引導企業提供多元服務,通過引入市場化機制,不斷增強社區食堂的生命力。
公益+市場雙軌并行 探索可持續發展路徑
多年來,按照“公益性+市場化”的思路,黃石市引導有關企業單位開展多元化運營。市場化運行,保證了公益事業的可持續性。
在幸福食堂的平臺上,養老事業與銀發經濟得以有機結合,著力滿足不同老年群體的需求,得到了企業和群眾的歡迎。西塞山區養老超市引入社會資本后,新增按摩、理療等6項增值服務,月營收增長15萬元;黃石慈善·幸福食堂專項基金已募集820萬元,按服務人次發放補貼。據透露,目前,黃石市幸福食堂正在建立星級評價體系,五星級食堂可獲得20%運營費獎勵。“政府提供場地+企業運營+居民監督”的模式,使全市23家幸福食堂實現盈虧平衡。
邁向救助升級版 書寫民生新篇章
與此同時,黃石市養老服務平臺試點擴面工作也成績顯著。黃石市民政局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醫養融合、電店結合、多方共贏、持續發展”的改革思路,將“互聯網+養老”進行深度融合。
此外,西塞山區彩虹幫困助聯體通過1+3+N模式,為650名重病患者補充石惠保,成功理賠3.23萬元;23萬元公益創投基金培育出12支專業服務隊;2025年,黃石將深化聯合國兒基會現金+服務試點,改造30所農村閑置校舍為養老中心,擴大童伴媽媽項目至50個村,等等。
黃石經驗證明,社會救助不是簡單的資金發放,而是通過精準服務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座全國雙擁模范城,正在用溫情與智慧書寫新時代的民生篇章。(王帥)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