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四月天,春茶采收忙。清明節前后,是潮州鳳凰山單叢茶的最佳采摘期。連日來,當地茶農們趁著晴好天氣紛紛上春山采春茶,只見采茶工們挎著茶簍、穿梭在茶壟間,雙手輕輕一捻,將一顆顆嫩綠的茶芽收入茶簍。全程動作輕盈嫻熟,猶如一場綠葉與指尖的舞蹈。潮州鳳凰山是中國烏龍茶之鄉。近日記者登山走訪發現,這里不僅有春茶“上新”,連整條茶產業鏈都披上智慧化科技化“新裝”,一個個科技含量滿滿的智慧茶園正在鳳凰山悄然興起。當地也正傾力打造鳳凰山茶旅走廊,探索出一條以茶旅融合帶動鄉村振興的發展之路,讓一片“綠葉子”變成富農“金葉子”。
茶園吐“新”綠:“茶中香水”迎春茶采摘季
清晨,陽光透過云霧,灑在郁郁蔥蔥的鳳凰山上。記者在鳳凰鎮棋盤生態茶園里看到,“梯田式”茶園里云霧繚繞,茶農們身著簡樸的衣裳,背著竹簍,踏著露水,或成群結隊穿行于茶叢間,或藏身于春茶“海洋”中靜靜地采摘新綠,呈現出一幅“一芽一葉一抹香,一人一簍采茶忙”的春日美景。
每年茶葉采摘時節,棋盤村村民林姨都會到茶園里采茶,“鳳凰單叢茶的采摘標準比較高,采一芽兩葉,我每天大概能采三四斤鮮茶葉。”每天清晨上山、傍晚下山,吃住都在茶園,她算了一筆賬,每天150元,20天左右就有將近3000元。
在道路兩旁,傍山而建的房屋里,茶農們正炒制青茶,空氣里蕩漾著陣陣沁人心脾的茶香。“今年的春茶很多在過年前就被預訂了。”80后返鄉青年茶農林漢偉告訴廣州日報記者,隨著潮州鳳凰茶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外地客戶來找他買茶,“山東河南河北的客戶都有,有的一訂就是一百多斤”。
林漢偉畢業后曾到杭州上班,2013年他返鄉接手父輩茶園,與家里兩兄弟一起接手家中約80畝的茶園,每年可生產毛茶4000多斤。“單叢茶被譽為‘茶中香水’,回家種茶就是看中了單叢茶的市場前景。”林漢偉介紹道,如今在棋盤村,每戶茶農僅春茶就有20多萬元收入,單叢茶成了茶農的致富茶。
近年來,鳳凰單叢茶發展迅猛,已成為潮州的優勢特色農業產業之一。鳳凰鎮黨委宣傳委員李涵告訴記者,鳳凰鎮作為鳳凰單叢茶的核心主產區,去年全鎮茶葉種植面積超85000畝,年產茶葉790多萬公斤,年產值超21億元,成為鳳凰鎮的支柱產業。
李涵介紹道,在春茶采摘期間,鳳凰鎮還開展春茶茶青農殘指標抽樣檢測,深入茶園隨機抽取茶青、毛茶送至茶葉質量檢測中心檢測,并督促加工生產單位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嚴把原料關,確保產品質量。
種茶有“新”招:智慧茶園為茶農裝上“千里眼”
自古高山云霧出好茶。鳳凰鎮四面高山環抱,云霧繚繞,優越地理氣候為茶樹生長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優勢。然而,明明可以“靠山吃飯”,鳳凰茶農卻勇于探新路出新招,他們將傳統種茶方式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為鳳凰單叢茶披上智慧化“新裝”。
“在棋盤村茶園里,茶農用一部手機就能種好茶。”在駐棋盤村第一書記林卓君的帶領下,記者走訪了位于棋盤村的智慧茶園,只見約200畝的“5G+智慧茶園”里,14個“智慧天眼”24小時站崗,不間斷地觀察和記錄茶園情況,相當于為茶農裝上了一雙“千里眼”。
林卓君現場打開手機演示,“茶農只要打開手機APP,滑動屏幕,就能實現720°視角實時查看茶園相關數據,包括氣象溫濕度、光照、風速、水質、土壤等。”他按下APP中的“大數據分析”選項說,這套系統還能通過引入集成傳感、視頻、通信等技術,用大數據分析優化種植手段,為茶農總結推廣施肥、澆水等方面經驗,從而改變傳統感性經驗的生產管理模式,指導茶農科學種茶。
裝上這雙“千里眼”,茶農林漢偉坦言“方便多了”。“以前臨近春茶采摘季,每天都要跑到茶園觀察茶葉是否可以采摘,而且茶園分布在不同海拔不同地點,全部跑一趟并不容易。”林漢偉告訴記者,現在有了智慧茶園這套智能監測管理系統,就省去了來回跑的麻煩,“今年我都是在手機上看監控,看到茶葉長出新芽就叫人去采摘,十分方便”。
更讓林漢偉驚喜的是,該系統還能幫他制定澆水、施肥的方案。“以前澆水施肥都是靠經驗,現在有了大數據分析,連土壤里缺哪種元素的肥料都清楚,讓茶農更科學地種茶,這樣種出來的茶葉質量也會更好。”林漢偉笑著說。
林卓君介紹道,目前棋盤村智慧茶園一期建設已完成,未來還將進行功能拓展,補充完善田間物聯網絡覆蓋的數據種類和范圍,逐步實現鳳凰單叢茶種植生產的無人化、自動化、智能化管理,將數字信息技術應用于耕、種、管、收、銷等產業環節,并總結成可推廣的技術規范,在鳳凰單叢茶產區進行全面推廣,推動鳳凰單叢茶產業向精準農業模式發展。
致富闖“新”路:“一條走廊”帶動村民致富增收
如今,科技化智能化的觸角,已延伸至鳳凰單叢茶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曬青機、搖青機、揉捻機、烘干機、包裝機……在潮安區鳳凰單叢茶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里,自動化制茶設備琳瑯滿目,“新”意滿滿。
“白色機器是模擬自然光進行曬青的曬青機,這大大解決了曬青受天氣干擾的問題”“一臺機器搖青250斤,相當于10個人的工作量”“一臺色選機一天可挑選300斤,相當于300個人的工作量”……工作人員逐一介紹著每臺機器的功能。科技的應用,正引領著鳳凰單叢茶加速邁向高質量發展。
做好茶產業、茶科技,還要做好茶文化這篇文章。近年來,潮州市大力實施“百千萬工程”,加快推進鳳凰山茶旅走廊建設,探索出一條以茶旅融合帶動鄉村振興的發展之路。
其中,鳳凰鎮通過“政府+村集體+公司+村民”的形式,全面推進三產融合,引進廣東鳳凰谷項目。
潮州鳳凰單叢茶博物館便是該項目之一。在廣東鳳凰谷文化創意有限公司運營副總蔡仰潔的帶領下,記者參觀了這座以陳列、展示、交流潮州鳳凰單叢茶文化和潮州工夫茶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在博物館內,有一株樹齡約700年的“茶王”——宋茶標本。“這棵樹原種于烏崠村,有約700年樹齡,遺憾的是幾年前枯死了,現在移到宋茶標本館供游客參觀。”蔡仰潔介紹道,如今很多廣州深圳的學生都到此參觀研學,體驗采茶制茶和沖泡工夫茶,自2021年開館以來,已接待游客超1萬人次、研學團隊50多批次。
通過茶文旅融合模式,鳳凰谷項目直接帶動100余名當地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茶產業收益年增長15%,村集體年增收10萬元。從做大做強鳳凰單叢茶產業,到全力建設“鳳凰山茶旅走廊”,鳳凰鎮通過“一片葉子”和“一條走廊”持續帶動村民致富增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闖出致富新路子。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