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Robot AI 新品發布會 9月17日19:30 重磅直播!
2025年5月,教育部印發了《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9月的新學期,北京、上海、杭州等多地陸續開展了“人工智能通識課”。這意味著,“AI教育”正從國家戰略層面穩步落地,逐步融入基礎教育現場,成為孩子們校園生活的一部分。
這門新課程的意義,遠不止于傳遞知識,更在于為下一代播下面向未來的種子。它并不旨在讓每一個孩子都深入掌握復雜的算法與編程語言,而是希望引導他們理解技術背后的邏輯,掌握運用AI工具解決問題的能力。人工智能教育本質上是提升學生人工智能素養,它關注的是如何讓AI成為學生學習與探索中的伙伴,賦能他們應對真實世界的挑戰。其核心目標不是培養程序員,而是讓所有學生建立起與AI共存、協作和創新的能力。最終,它關注的是“育人”,而不只是知識的灌輸。
作為一家深耕科創教育多年的企業,DFRobot 深知肩上的責任與使命。我們始終與學校緊密合作,共同開發適合青少年的人工智能通識課程;也持續向社會共享優質資源,開放公益性的AI教學內容,助力教育公平落地。更重要的是,我們始終聚焦于研發適配性強、符合認知科學的AI教學工具與課程體系,希望為中小學構建更友好、更高質量的人工智能教育服務。
我們也注意到,當前許多學校在開展AI教學時面臨實際困難:
硬件條件的差異:硬件條件是開展AI教學實踐的重要基礎,而不同區域、不同學校之間的設備與算力資源確實存在一定差異。許多學校目前仍面臨設備條件有限、算力基礎相對薄弱的情況。我們始終在思考,能否探索出一種更輕量、更貼近實際教學場景的方式,盡可能降低硬件門檻,讓學生即使在有限資源的支持下,也能獲得親手實踐、直觀理解智能算法運作的機會。例如,通過高度集成、易于使用的AI視覺傳感器,學生可在無需復雜配置和昂貴設備的條件下,甚至可以在無網絡的條件下,完成圖像識別、物體追蹤等AI實踐——讓人工智能技術變得可感知、可操作、可創造。
軟件之惑:在軟件層面,復雜的編程環境配置和晦澀的算法理論,往往無形中抬高了學習門檻,讓很多原本對AI感興趣的學生望而卻步。尤其當運行環境不穩定導致項目意外中斷,受挫的不僅是代碼,更是學生剛剛萌芽的學習熱情。我們是否能夠構建一種更穩定、更開放的軟件環境,更重要的是,對于那些需要大量計算資源的任務——例如模型訓練——是否也能有一個既易用又強大的軟件平臺,來有效降低技術門檻,讓學生在任何環境下都能持續探索、自信創造?
角色之思:當前的AI教育,是讓學生停留在“調用者”的角色,熟練使用現成的工具完成既定任務;還是引領他們成為能夠親歷從數據采集、模型訓練到模型部署的“創造者”?真正的AI教學,或許不在于記住了多少術語,也不在于能多熟練地操作某款軟件,而在于能否讓學生真正理解智能背后的原理與邏輯——唯有理解,方能創造。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成為學生探索AI世界的“引路人”與“守門人”。一方面,要幫助學生學會將AI作為學習與創新的伙伴,高效、合理地運用工具;另一方面,也要通過精心設計兩類關鍵問題:一類是“非AI不能解”的真實場景任務,另一類是“必須依靠人腦獨立思考”的挑戰,來培養學生審時度勢、判斷何時該用AI、何時該靠自己的決策能力。最終目標是讓學生成為能夠駕馭AI的主人,而不是被AI俘獲的奴隸。
真正的 AI 教育,關乎賦能,關乎激發,關乎回歸創造的初心。
它是借助開放、易用的工具,讓學生不僅學會操作,更理解AI技術背后的原理——從而真正釋放他們的創造力。
它是幫助學生從被動的技術使用者,轉變為主動的創造者,自主定義、自主設計并實現有意義的AI項目。
2025年9月17日19:30,DFRobot AI 新品發布會重磅直播!一場關于教育科技與AI創新的探索即將開啟,我們誠邀您線上參與,共同探討AI教育的未來與可能。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