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的變革就是一場馬拉松。沒有終點,但拐點很多。
最近一個轉折點,就是2025年。
最近幾周,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大膽“爆料”,大家都瘋狂猜測,究竟誰是汽車界的恒大?
揣測質疑的背后,是一個更關鍵的問題。
中國新能源車行業早期被政策和資本催熟,泡沫的存在和破碎都有合理性。但隨著政策退坡和資本冷卻,未來支撐行業和企業繼續進化的動力會是什么?
有人認為是規模。的確,規模大小決定了企業是否有攤低成本和系統化進化的能力。
有人認為是三電系統。這也沒錯,電池的續航、耐寒和耐熱決定了純電車的普及范圍和安全性。
也有人認為是輔助駕駛。自然,輔助駕駛能力會是未來評判新能源車的重磅標準。
但這些都不是根本。規模產能關涉的是制造工藝問題;三電系統本質上是物理和化學問題的解決;輔助駕駛同樣要回歸AI算法的迭代。
所有問題的根本都是基礎科學問題。未來支撐行業繼續進化的動力,是一個個具體而微的科學問題的攻克。
這一點,行業已經吹響了前哨。
反映在銷量上,是將再次生變的市場格局。3月,零跑汽車以37095臺交付量,打破小鵬汽車連續2個月霸榜銷冠的紀錄,首居造車新勢力月銷量第一。之后的4、5月,零跑繼續蟬聯新勢力銷冠,5月份更是以45067臺交付量,創下全系交付的歷史新高。
同時,5月30日,在2025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浙江省主場活動中,零跑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朱江明榮獲2025年度浙江省科學企業家,是全省10位獲獎者中的唯一一位汽車行業企業家。
對零跑而言,這代表著市場對其堅持工程師思維的認可,企業實現了從黑馬到千里馬的跨越式發展。但對行業來說,這也標志著“有科學精神的企業家”正成為新能源汽車產業升級的核心推動力之一。
“敢為人后”
段永平的一個經典經營策略,是“敢為天下后,后中爭先”。不急于求成,觀察、學習、等待最佳時機,一旦出手就要做到最好。
從某種程度上說,零跑汽車也是“敢為天下后,后中爭先”的業界代表。
2015年,經過行業觀察和調研后,創始人朱江明做出判斷:“就像火車歷經蒸汽機、內燃機,到現在的電動機車時代,汽車從環保、舒適、智能需求出發,也必然會過渡到智能電動汽車時代,市場需求很大,不如造車吧”。
“不如造車吧”,是當年很多人的共識。李想和何小鵬,同樣在當年跨入了新能源車的河流。
這一年,也趕上了政策和資本最熱情的階段。同期的蔚小理,先后在2018年和2020年相約資本市場,而零跑在2022年才“姍姍來遲”進行IPO。
但正如吳敬梓在《儒林外史》里寫,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星夜趕考場。十年的大浪淘沙,帶走了許多水分嚴重的“新勢力”,也篩選出了真正有實力的新能源車企。
在2025年一季度行業深度調整的背景下,部分頭部新勢力車企展現出強勁的抗壓能力與增長韌性。從銷量排行來看,新勢力格局正經歷從“蔚小理”到“零小理”的重構,月銷3萬輛成為競爭新基準線。
其中,小鵬汽車以智能化普惠戰略打開增量空間,理想汽車依托家庭定位穩固高端市場,零跑汽車則通過“好而不貴”策略逆襲,C系列車型占比達77.5%。
而從財報數據來看,“盡快實現盈利”成為部分新勢力車企不約而同的戰略目標。在理想汽車以6.47億元凈利潤實現連續十個季度盈利之外,零跑也在去年第四季度實現單季度凈利潤轉正,成為第二家實現季度盈利的新勢力車企。
今年一季度,零跑汽車也率先行業交出了一份超預期答卷。報告期內營收達100.2億元,同比增長187.1%;毛利率達14.9%,創下歷史新高。
按時間跨度來看,毛利率環比提升1.6個百分點,這主要因戰略合作帶來毛利增長。同比增長1.4%,主要由于銷量上升帶來的規模效應,以及持續進行的成本管理工作和產品組合的優化。對于市場最關心的盈利問題,此前外界預測零跑一季度可能至少有5億元虧損,但實際結果僅為略虧,表現超出預期。
基本面的向好,同步傳導至了資本市場。今年以來,價格戰的持續起伏引發了國內主流車企的股價巨震,行業一度陷入銷量屢創新高、股價屢創新低的矛盾境地。但零跑汽車近期股價卻持續創歷史新高,是今年唯一股價漲幅超100%的新勢力,市值一度逼近千億大關。
而且,零跑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朱江明及一致行動人傅利泉夫婦在今年4月持續增持,增持金額超3億港幣,彰顯了零跑創始人對公司的強烈信心,促進了公司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基本面和資本面雙雙跑贏大盤,說明零跑以“敢為人后”的定力,正迎來厚積薄發的收獲期。
“后發爭先”的底氣來源
為什么零跑汽車能孕育出“后中爭先”的底氣與基因?
一家企業的氣質,往往與一把手和創始人的經歷緊密相關。
零跑汽車創始人朱江明,畢業于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電子技術專業,是實打實科班出身的理工男。
不僅自身是擁有30余年研發制造經驗的“超級工程師”,帶領團體研發出8路嵌入式DVR,發明HDCVI視頻傳輸技術。1993年聯合創立大華股份,還親手建立了大華股份的供應鏈體系。
連續的制造業和科研經歷,讓朱江明率領下的零跑,走上了以工程師思維造車的路徑。
工程思維造車,反而回歸了汽車作為制造業大宗商品的本源要求。把科研技術和產品質量放在第一位,注定企業的步伐走的不那么快,但足夠踏實。
就像去年,創始人IP成為營銷熱門,車企一把手直播包餃子、連線大V、實地測評,各種玩法層出不窮。但理工男出身的朱江明,面對一石可激起千層浪的流量池,還是表示:“我沒有那么大的流量,知名度也不高,所以我還是老老實實做好自己的技術和產品”。
如何做呢?他認為:“如果零跑造車還是跟原來的傳統車企一樣的話,那成功的機會將會非常低”。所以,“全域自研”成為了零跑造車的解法。
所謂全域自研,核心是通過軟硬件全域自研掌握核心技術,技術范圍上覆蓋三電系統、輔助駕駛、智能座艙、電子電氣架構等六大領域,生產模式上除了電芯和內外飾外購,其余核心部件均自研自產。
從商業視角分析“全域自研”的本質,其實就是成本控制邏輯。用65%的整車零部件自研自制,實現10%的價差優勢。既不是全包全攬的最大鏈主,也不是只依賴外購的代工廠,而是一條中間的路,在供應鏈平衡中兼顧技術護城河和高性價比。
而通過近十年的技術積累,零跑先后推出行業首個八合一電驅、行業率先量產CTC電池底盤一體化技術、國內首個車企自研智能駕駛芯片-凌芯01、行業首個“四域合一”中央集成式電子電氣架構等一系列推動中國智能電動技術發展的領先技術,形成了覆蓋智能電動汽車六大核心領域的技術閉環。
進入2025年,LEAP自研技術架構進入了LEAP3.5帶來的超級集成和超級智能時代,涵蓋了高階艙駕一體中央域控、AI大模型智能座艙、AI端到端智能輔助駕駛等7大核心技術,是零跑十年全域自研的最新成果。
其中,電子電氣架構是汽車智能化、網聯化的支撐,中央集成式電子電氣架構是軟件定義汽車的基礎,決定汽車智能化表現的上限。零跑“四葉草”中央集成式電子電氣架構,基于零跑對芯片的開發經驗及定義能力,采用8295+8560方案,實現控制器級別的艙駕一體,滿足了端到端高階輔助駕駛需求。
目前,這些技術成果已率先在全球化車型中落地。
首款B系列車型B10.將搭載激光雷達+高通雙旗艦芯片的高配車型做到了11萬級。C系列其他26款和B系列其他新車,也將應用LEAP3.5技術,用全域自研帶來的“技術普惠”重塑15萬級智能電動車價值標準。
5000人團隊,托舉起“好而不貴”
當然,要將零跑打造成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技術標桿”,關鍵落點在于人。
2024年12月,在杭州黃龍體育中心看臺上,朱江明和5000名零跑汽車工程師拍了一張大合照,共同慶祝零跑汽車成立9周年。
為什么要花200萬給幕后的5000名工程師拍合照?
這是因為中國新能源車產業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向“技術深耕”的戰略轉型,而人才尤其是工程師團隊的建設已成為行業競爭的核心支點。
這一競爭的表現,不僅在于行業暗流涌動的搶人大戰,更在于逐漸走向臺前的技術人才。當越來越多的工程師成為了車企發布會的主講人,零跑一張容納5000名工程師的大合照,直接不留余地的向外界傳達了他的技術自信和道路自信。
而這5000名工程師的重要性,就在于他們是零跑“全域自研,好而不貴”品牌價值的根本依托。所以,朱江明才有底氣坦承:“很多媒體都標榜零跑是新能源汽車的價格屠夫,我覺得再加幾個定語會更貼切一些,零跑應該是高品質,高配置新能源汽車的普惠者”。
而當一家企業將工程師隊伍視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時,其對于頂尖人才的凝聚力也將同步提高。
在朱江明的帶領下,零跑工程師團隊從1人成長為6人,又從6人擴張到5000人。自創立至今,全域自研六大核心技術模塊帶頭人無一變動,在全球汽車行業裁員縮編的環境里顯得尤其珍貴。
但也正是人才的持續深耕,保證了零跑技術迭代的體系化和技術方向的不偏離,實現了高研發費效比,打造了行業少有的極致高效且敏捷的智能電動技術研發團隊。
結語
一家企業的現狀,是過去所有戰略選擇的總和。那么,我們能從零跑的戰略選擇中提煉出什么?
首先,他“敢為人后”、以技術為本的踏實選擇就為當下浮躁的新能源汽車行業提了個醒。
價格戰終將有結束的一刻,以犧牲產品質量來降價的企業一定留不到最后,但堅持通過技術創新換取成本空間的企業,未來必將有屬于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再加上,汽車產業正從“西學東漸”過渡到“東學西漸”。中國車企的全球化,是產品、技術、理念和生產體系的全球化,單靠低價策略打不通全球市場的貿易壁壘。
但以技術為本的零跑,不僅銷售市場已經拓展至歐洲、中東、非洲、亞太及南美等 23個國際地區,擁有超過550家兼具銷售與售后服務功能的網點,還率先市場了“反向合資”的突破。與Stellantis成立的零跑國際合資公司,是中國汽車行業首個反向合資公司,標志著中國汽車行業從技術“引進來”到“走出去”的轉變。
2025年,零跑還將計劃鎖定歐洲、東南亞本地化選址,預計在2026年上半年實現本地化制造,進一步拓寬全球化的深度和廣度。
其工程師思維的造車理念和企業內部濃郁的工程師文化,也順應著行業發展趨勢。
隨著推動行業發展的動力,回歸到基礎科學問題的解決,工程師和科學家就將成為車企最寶貴的財富。而所有高科技公司最重要的競爭力,就是對頂尖人才的吸引力。
零跑之所以能保持主要技術負責人十年不變,就源自于對工程師的尊重、對科研周期性的包容、和對技術道路的高度自信。
正因于此,它才能完成從黑馬到千里馬的跨越式發展,新能源汽車也在零跑身上回歸到了最本質的高科技制造業產品。
面向未來,也只有堅持技術創新和尊重人才的車企,能一直游到海水變藍。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