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市近年來積極推動“科創+產業”加速融合,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近日,秦皇島市長丁偉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源頭活水,秦皇島市將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點燃新引擎。
聚焦科技創新引領 增強產業發展動能
產業體系的質量,奠定了經濟發展的質量。近年來,秦皇島通過全面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緊抓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戰略機遇,系統布局和重塑科技創新體系,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注入了強勁動力。
堅持向“新”而行。聚焦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裝備、新材料等戰新產業,全面提升產業發展能級,培育了一批新產業新業態的行業領軍者。臻鼎科技高端集成電路封裝載板、哈電重工HA級重型燃氣輪機等全球最先進的戰新產業項目建成投用,戰略性新興產業呈現厚積薄發之勢。
堅持向“綠”而行,全面推進重點行業綠色化改造,加快建設綠色設計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四位一體”的綠色制造體系,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塑造秦皇島產業競爭新優勢。秦皇島港煤三、四、五期碼頭成為全國首家“五星級”綠色港區,為促進港城融合發展樹立了新典范。
堅持向“智”而行,積極拓展5G應用,加快布局物聯網、大數據產業,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入融合,支持骨干企業聯合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產教合作,組織智能制造通用技術聯合攻關,深度賦能產業數字化轉型和智慧城市建設。全市現有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4家,數字化車間17個,有力支撐企業數字化轉型。
丁偉說,“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以新質生產力為動力引擎。秦皇島將立足獨特的生態、區位、交通、港口等資源優勢,圍繞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產品,布局“補短板”和“鍛長板”并重的創新鏈,全面提升創新鏈整體效能,以產業升級構筑新競爭優勢、贏得發展主動權”。
聚焦科技成果轉化 助力產業發展提質
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水平,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對接的“關口”,也是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的關鍵。秦皇島市擁有10所高校和2個國家級、98個省級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人才密度居全省前列。
做好“孵化”文章,拓展完善創新孵化服務體系,在生命健康、電子信息、新型材料等產業領域積極構建“眾創空間-孵化器-產業園區”孵化體系,全市共建有科技企業孵化器8家,其中國家級5家、省級2家、國家大學科技園1家。
做好“培育”文章,每年篩選3-5家行業影響力大、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好的高成長性企業,健全產業服務鏈條,培育更多“獨角獸”企業和“隱形冠軍”。中信戴卡入選世界經濟論壇“燈塔工廠”,21家企業被評為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1家企業獲評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
做好“提升”文章,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計劃和高新技術企業壯大計劃,篩選500家初創型企業、100家創新能力強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納入后備庫,強化要素供給,助力企業提質,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分別達到693家、3909家、389家。
丁偉說,“如果說‘從0到1’代表著科技創新的原始突破,那成果轉化進入市場就是‘從1到無窮’的路徑演進。秦皇島將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為主線,奮力推進科技成果孵化轉化,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大力開展創新主體培育,持續營造良好創新生態,把科技創新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新動能”。
聚焦人才平臺支撐 夯實產業發展根基
高能級創新平臺是吸引科技人才的“強磁場”、原始創新的“策源地”、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強引擎”。高層次人才的加盟、高水平科研平臺的加持,讓秦皇島推動新質生產力有了更足的底氣。
注重引人才,實施“港城英才”支持計劃,制定“人才強秦”25條政策,落實好英才服務卡、服務專員等措施,讓更多優秀人才在港城大地競相馳騁。2023年,成功引進6名院士等國家高層次人才,燕山大學劉日平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注重筑平臺,加強與中關村國家技術轉移北方中心、中國創新驛站、天津北方技術交易市場對接,持續推動中關村生命科學園昌黎科創基地建設,成功打造北化工生物產業研究院“河北省綠色生物制造技術創新中心”。
注重優環境,全面推進謀劃即招商、洽談即入庫、簽約即幫辦、立項即供地、拿地即開工、竣工即交證“六即”改革,做好優化營商環境的“加減乘除”,讓企業向鏈上集聚,產業向園區集聚,要素向城市集聚,價值向高端集聚,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丁偉說,“新質生產力的提出進一步增添了生產力的科技內涵,也讓創新這個第一動力的指征更加具體。秦皇島將以時不我待的狀態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只爭朝夕突破“卡脖子”問題,牢牢扭住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發揮科技創新的“增量器”作用,加快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