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即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發布。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文件進一步聚焦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專家表示,農業科技創新在“三農”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建設農業科技創新平臺需要多方形成合力。
提升糧食單產
在國家糧食安全方面,文件要求,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扎實推進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把糧食增產的重心放到大面積提高單產上,確保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實施糧食單產提升工程,集成推廣良田良種良機良法。
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發現,自2021年起,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四年將年度產糧目標鎖定在1.3萬億以上。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聚焦單產提升。
2023年,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總產量達13908.2億斤,比上年增長1.3%,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據測算,開展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的整建制推進縣糧食單產增長率比非項目縣高8.8個百分點,300個大豆、玉米整建制推進縣單產提升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73%以上。
文件要求,探索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深化多渠道產銷協作。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孔祥智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未來應在全面核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構建農民種糧得利、政府抓糧獲益的良好局面,進一步推動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
生物育種將提速
實現大面積提高單產,離不開種業振興。文件要求,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優化農業科技創新戰略布局,支持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加快推進種業振興行動,完善聯合研發和應用協作機制,加大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選育推廣生產急需的自主優良品種。開展重大品種研發推廣應用一體化試點。推動生物育種產業化擴面提速。
2024年是我國種業振興行動正式開展的第四年。作為基礎性核心產業,種業已駛入發展“快車道”。
農業農村部日前發布公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批準發放北京聯創種業有限公司等85家企業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
梳理名單發現,26家企業獲轉基因玉米、大豆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包括隆平高科子公司北京聯創種業、河北巡天種業、湖北惠民;大北農旗下北京大北農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北京創種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豐度高科種業有限公司、云南大天農業有限公司;豐樂種業旗下四川同路農業有限公司等。
農機裝備補短板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文件要求,大力實施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完善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開辟急需適用農機鑒定“綠色通道”。
記者日前從農業農村部獲悉,2023年農業農村部穩步推進丘陵山區農機裝備、智能農機裝備研發。為加快農機研發制造推廣應用,多地加快農機創新產品基地建設,拿出真金白銀推動農機裝備研發攻關。
相關上市公司發力農業機械業務。以中聯重科旗下中聯農機為例,其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加快布局丘陵山地農業機械領域,從動力平臺和栽植機械入手,進行產品開發。
“輪履復合式混合動力平臺已進入試制階段,履帶式無級變速動力平臺開展立項評審。”中聯農機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加速推進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創新升級,開展“三化”技術項目267個。其中,“丘陵山地適用高效智能農機裝備研發”入選“湖南省2023年度十大技術攻關項目”。
“在利益共享基礎上,讓企業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先進技術,科研院所的研究要直接對接企業需求,促進科技成果應用。”孔祥智表示,企業、科研院所等主體應共同發力,形成自主可控、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高質量農業機械產業生態。
相關稿件